每当猪肉价格涨跌幅度考验到人们承受底线的时候,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会出手救市。目的和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部副主任赵萍直言:“此前一轮猪肉价格上涨由于疫情导致猪肉供不应求,国家进行了能繁母猪的政策补贴鼓励生产,由于猪肉上市需要一个周期性过程,大量母猪补栏使得供求关系中供大于求,导致去年猪肉价格出现较大回落,养殖者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损失,这种政策干预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的平衡性,对农户养殖者的损失较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也认为,政策的干预反而容易给养殖户造成错误的价格信号,破坏市场的自身调节。“像市场上除猪肉以外的鸡肉、羊肉等肉类产品,政策很少干预,反而价格一直都比较稳定。”
甚至有网友戏称:“六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
中国农科院畜牧经济研究室主任王济民坦言,规模化养殖、市场化管理,并减少政策的过度干预是走出生猪价格怪圈的努力方向。
不过王济民强调,目前规模化养殖也是困难重重,饲料需求过大、资金周转不够、土地资源有限、疫病控制难度大、污染加剧等问题都是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政策的着力点应当向资金、土地、税费政策向规模以上养殖户倾斜,更多地给予中小规模养殖场疫病防控、技术培训、养殖设施、特别是良种母猪补贴这些方面的扶持,这样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才能加强。
疫情干扰补栏积极性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今年春节过后的猪肉价格已连续11周回落,累计跌幅已将近14%,截至目前,全国猪粮比价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部分地方养殖户已经出现明显亏损。
猪粮比,通俗地说就是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
说到猪肉价格暴涨暴跌的原因,在中国养殖网主编张雪看来,疫病是影响存栏量的最重要原因。“对于规模化养殖场来说,在猪价较低时母猪存栏量和仔猪出栏基数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是疫病原因使得母猪产仔率和生猪存活率出现了下降,去年闹的主要是高热病,母猪流产小猪腹泻,死亡率比较高。高热病流行以来,母猪的繁育能力下降了,本来一头母猪一年能繁育十六七只猪仔,最后一年只繁殖了十二三只,仔猪成活率不足30%。”张雪分析说。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部副主任赵萍也认为,生猪疫情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原因。“疫情近年来逐年加重与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不无关系,导致疫情泛滥的可能性变大,成活率的降低,使得猪肉供应环节出现了不应该有的缺口。”
赵萍认为暴涨暴跌还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方面是猪肉周期影响,去年一些养殖户看到生猪价格一路高涨后纷纷补栏,使存栏量有所增加,造成市场供应量突然增加、猪价下降的局面。另一方面,人工成本、玉米等饲料成本上升也是影响猪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雪告诉记者,目前猪价连续下跌,自繁自养头均盈利年内首度跌破100元,外购仔猪育肥面临普遍亏损,仔猪价格亦出现持续回落,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受抑。
“五一”猪价要反弹?
“别看生猪价格现在跌得厉害,‘五一’假期可能要涨。”在北京西城区农贸市场,不少猪肉销售商向记者透露了这样的信息。
自从去年五月份猪肉价格疯长后,半年多的时间,市民已经习惯了猪肉的连续降价,此时听闻涨价,不禁又绷紧了神经。
业内资深分析师魏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往年的情形看,“五一”前后猪肉价格可能会有一个小幅提升,但价格不会拉升太高。
魏刚分析说,今年生猪屠宰场的库存较大,比去年同一时期翻了一倍,供应充足;而五六月份生猪将进入销售淡季,需求减弱,因此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生猪价格行情整体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