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猪网 > 市场分析 > “洋猪肉”来袭凶猛 猪肉价格低廉祸兮?福兮?

“洋猪肉”来袭凶猛 猪肉价格低廉祸兮?福兮?

发布时间:2013-01-08  来源:新农网
摘要:重庆市内许多养殖户对此并不乐观的原因:让人捉摸不透的猪周期、突如其来的疫病,以及漂洋过海而来的新对手洋猪肉。洋猪肉来袭凶猛肉价低廉祸兮?福兮? 上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预测,今年猪肉价格上涨的趋势较为明显。 但记者接触到的市内许多养殖户对此并不乐观

  重庆市内许多养殖户对此并不乐观的原因:让人捉摸不透的“猪周期”、突如其来的疫病,以及漂洋过海而来的新对手——“洋猪肉”。“洋猪肉”来袭凶猛肉价低廉祸兮?福兮?

  上月,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预测,今年猪肉价格上涨的趋势较为明显。

  但记者接触到的市内许多养殖户对此并不乐观,原因有三:让人捉摸不透的“猪周期”、突如其来的疫病,以及漂洋过海而来的新对手——“洋猪肉”。

  据国家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3季度,我国累计进口猪肉39.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59.5%;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880.9美元,上涨19%。

  “洋猪肉”作为我国调控国内猪肉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在市场价格高昂的情况下,对平稳肉价发挥了一定作用。不过,受养殖户们诟病的是,在去年整个生猪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洋猪肉”还出现了量、价双增,他们担心生猪会重蹈国内大豆产业的覆辙。

  “入侵”——“洋猪肉”来势汹汹

  “全国肉价都低的时候,还大量进口‘洋猪肉’,这是对国内养猪业的打击!”说起“洋猪肉”,重庆黔江区牧昇生猪养殖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周华兴很激动。

  周华兴2007年进入养猪业以来,经历了近两个完整的“猪周期”,对这一行有较深的感触。他说,在过去的“猪周期”里,合作社的养殖户即使亏损也要咬牙坚持,就是想着猪肉价格在上行通道期间,能将亏损补回来。从整个“猪周期”来看有赚,养殖户就有盼头。

  但近年来“洋猪肉”的大量进口,则大大降低了“猪周期”时的上涨幅度,增加了养殖者的亏损额度,相当于减少了整个周期中国内养殖者的收益空间。

  与周华兴有同样担心的,还有国内大量养殖者。在国内多个知名的生猪产业网站上,“洋猪肉”往往与“入侵”、“挤压国内养猪业”这些字眼连在一起,相关内容点击率高、跟帖者众。

  对策——国内生猪产业应固本强基

  怎样才能让国民吃上价格适中、安全放心的猪肉?

  “国家应像保障粮食安全一样,将生猪产业提升到国计民生的高度来重视。”徐顺来呼吁,“毕竟,猪肉需求量太大,如果把希望寄托在国外进口上,不现实。”

  有关专家建议,为不引起行业剧烈波动,国家应适当控制猪肉进口,保护国内养殖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整个“猪周期”内有钱可赚。

  一些专家指出,国内生猪产业还是应在“固本强基”上多下工夫。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散户大量退出、规模化企业渐次进入的猪价“动荡时代”。而“洋猪肉”能在其中找到空间,凭的是低价与安全。据了解,丹麦一个存栏上千头母猪的猪场,只需6个工人,而重庆则需要三四十个;丹麦猪场每头母猪年可产仔24头,重庆则为18头。技术带来的成本差距可见一斑。

  对此,市农委畜牧发展处处长吕祖德表示,国家已出台了大量政策,减少“猪周期”的波动,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下一步,可继续采取有效手段,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养猪业,向丹麦等养猪强国学习,同时加强我国养猪业的科研力量,降低养殖成本,提升肉质安全,提高本国猪肉的供应保障水平。

  “‘洋猪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逼着我们要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养殖规模,与国外养殖企业竞争!”周华兴说。

  从这个层面来讲,“洋猪肉”的“倒逼”,也未尝不是好事。

  优势——肉质安全价格低廉

  是什么让进口猪肉“来势汹汹”?

  中国目前仍是世界上生猪饲养绝对量最大的国家,年产量占全球的近1/2。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鲜猪肉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最高时曾达60%。

  不过二三十年时间,中国却成为令许多养猪强国垂涎的市场。自2005年以来,爱尔兰、丹麦、美国、加拿大等近十个国家与我国签订猪肉贸易方面的协议。仅2011年,就有墨西哥、芬兰抢滩中国市场。

  “洋猪肉”有两大优势:一是低廉的价格。随着饲料、人工等费用的上涨,去年全国猪肉成本在每公斤14元左右。相较而言,实行集约化生产的美国,冻猪肉到岸价格每公斤保持在7元左右;因重视动物福利而养殖成本相对较高的丹麦,每公斤猪肉价格也只有9.2元。另一个是相对较高的肉质安全水平。因进口猪肉主要由规模化养殖场提供,实行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对饲料、兽药等都有明确规定,政府监管较严,因此相较中国以散户养殖为主的行业现状,肉质安全水平较高。

  较低的价格、整体较安全的肉质,让“洋猪肉”成为我国用于平抑猪肉价格的杠杆之一。有数据统计,肉类供应如果增加1%,其总体价格就要下跌约7%。2011年,我国进口“洋猪肉”46.8万吨,占全国当年生猪产量近1%。

  争论——支持与反对者各有拥趸

  “洋猪肉”的进入,是否会让我国生猪业重蹈国产大豆的覆辙?

  部分专家认为,从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散养户的退出,猪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还会猛增,进口农产品不可避免。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用较少的花费购买本国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有利于节省劳力和较短缺的饲料用粮。

  “与其进口粮食来喂猪,不如直接进口猪肉,减少饲料用粮带来的缺口。”这种支持进口猪肉、保障粮食安全的说法,在国内有众多拥趸。

  重庆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全球猪肉交易量仅有600多万吨,与我国5200万吨左右的消费量相比,微不足道。

  而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如果不分时段进口猪肉,很可能会对国内养殖户造成冲击。”市畜科院信息中心主任徐顺来在十多年的生猪产业研究中发现,养猪的风险主要集中于养殖环节。这意味着,一旦出现波动,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养殖者;元气大伤后,最难恢复的,也是养殖环节。而所谓的比较优势,必须建立在国内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我国客观存在的“猪周期”,显然不具备上述条件。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曾表示,如果大量进口猪肉,在短期内对平抑国内猪肉高价有所帮助;但若措施不当,会对进口猪肉形成依赖,冲击本国养猪业,带动国际猪肉价格全面上涨,后果难以预料。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

推广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