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条新闻,一是居民消费价格发布,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1.7%,环比降0.1%。另一条是过了立冬,本应是猪肉消费旺季开始的时候,然而猪肉价格却连续四周下降,降幅达15.8%,跌破盈亏线,养一只猪半年只赚十块钱,养猪“就剩下费事了”。(11月9日 《北京晨报》)
一头猪、一块猪肉的价格变化,牵动着民生的心。一头牵着肉商和猪农,一头牵着民众。猪肉贱了,伤害养猪户利益,时下养一只猪,折腾半年下来只赚十块钱;猪肉贵了,带动CPI系数,意味着通货膨胀加剧,钱不值钱,让民众的钱包变瘪,乃民生所不能承受之重。猪、猪肉价格,涨与不涨,都会伤及民众的切身利害。手心手背都是肉,价高伤民,价贱伤农,这是一个何其让人左右为难的“猪肉期”现象、一个何其让人纠结的悖论啊。
是的,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定律,现在通货膨胀会不会、来不来,与其媒体上听专家的深奥解读,还不如到菜市场里逛一圈,不如直接问一问猪肉的价格,道理来得更简单、更通俗、更现实。往往是,在专家们还在争论通胀到底会不会来的时候,老百姓就会预感到要通货膨胀了,因为,猪的身价开始涨了,猪肉价格开始疯涨了。猪,甚至已经成为比专家还可爱、还信得过的通胀预报员,无奈地背上“诱发新通胀”这口大黑锅。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如何才能走出“价高伤民,价贱伤农”这个怪圈呢?
笔者认为,其实这只是一个表象。猪和猪肉,绝不是CPI升与降的最根本的因素和动力。其实,在猪肉涨价之前,很多东西都在涨,天然气涨,油价涨,景区门票涨,房价更是一路飙升。在猪肉涨价之前,很多影响国民衣食住行和资产结构的东西都已经先行涨价了。而以肉蛋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显著上涨,只不过是这个涨价链上的最后一个节点,最后一道防线。充其量,肉价上涨只是一个导火索吧,是压死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罢了。当猪肉价格也开始涨价,只是说明最后一道防线即将失守。
但问题是,房价涨好涨,降却不那么容易,而猪肉呢,却陷入了所谓的“猪周期”的陷阱:猪肉价格上涨,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而这个“猪周期”又反过来影响公共政策,公共管理部门形成了盯着猪肉价格,来遏制物价、来调控CPI的习惯。而这一遏制、一调控的直接后果,就是“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恶性循环。
猪肉价格涨亦或跌,几家欢乐几家愁,让人欢喜让人忧。要想走出“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恶性循环,首先需要的是公共管理部门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和产销一体化建设、完善补贴政策、提高对猪农猪商的预警信号等手段,杜绝养一只猪半年只赚十块钱,养猪“就剩下费事”的困境,减少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系数。更重要的是,应该尽快改变“紧紧盯着猪肉价格来遏制物价”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治理思维。要知道,如果没有公共政策和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的调整方略,早晚有那么一天,即使猪肉价格稳定不动,而通胀也照样不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