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蕉岭县城10多公里的南礤镇和蓝坊镇交界处,有一处正在建设中的“十里竹海”景观。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南礤镇白水村的一处竹海看到,上万亩的连片竹林绵延数公里,一条刚刚用彩砖铺成的登山小径,弯弯曲曲伸向竹林深处,沿着小径走在竹林中,仿佛置身于翠绿的海洋。该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正在把发展毛竹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计划将蓝坊镇龙潭村至南礤镇蓝源村的竹林连成一片,打造 “十里竹海”景观,并通过在竹林内修建登山观竹游步道等设施,吸引游客前来漫步竹道,亲近大自然,休闲健身,提高竹林的综合经济效益。此外,“十里竹海”景观还可以与南礤石寨土楼景点遥相呼应,连成一线,成为新的景观片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离此处不远的南礤镇皇佑村,村民何兰春种植了近300亩竹林和50亩毛竹笋材两用林基地。据介绍,他在2009年建成50亩毛竹笋材两用林基地,并在当年就收获了冬笋,“仅当年通过卖冬笋就实现了每亩竹林增收约600元”,他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去年通过卖笋干和冬笋,共增收7万多元,“只要将笋、材两用林经营好,既不会减少竹材产量,还可以增加竹笋产值,而且技术简单易行,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是一条山区竹农致富的有效途径”。据了解,为增加毛竹的产值,蕉岭县着重兴办毛竹笋材两用林基地,挖掘冬笋的市场潜力,提高毛竹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毛竹生产的干劲。至目前,该县投入扶持资金56.9万元,在蓝坊、南礤等镇建立了12个毛竹笋材两用林培育示范点,带动全县发展毛竹笋材两用林基地2000亩。
毛竹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最好的植物,且该县多个镇的群众有种植毛竹的传统习惯。近年来,蕉岭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采取多项措施,在南礤、蓝坊等适合种植毛竹的地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毛竹产业。 2008年,该县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毛竹产业的决定》和《蕉岭县扶持发展毛竹产业实施办法》,从政策、机制、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扶持。县林业局更是及时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山头地块,手把手现场指导竹农开展毛竹生产和培育,并邀请省林科院的专家教授对全县竹农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在南礤、蓝坊、广福等镇兴办了示范点,及时总结、推广应用科学育竹技术,全面辐射带动该县毛竹产业的发展。此外,在春季毛竹发笋期,林业部门专门组织人力,加大对春笋保护力度,派人全天24小时保护,真正做到“山上禁挖、路上禁运、市上禁卖”,并连续两年实行毛竹禁砍令,确保全县毛竹资源向大径化和高立竹度发展。以上措施,不但激发了群众发展毛竹生产的热情,还使得该县毛竹资源在近年来得到不断优化,毛竹立竹度、竹径不断增大,群众科学育竹水平不断提高,管理粗放、砍伐无序的生产模式逐步得到改变,毛竹质量和产量明显上升。据统计,2008年以来,该县共投入毛竹产业发展资金3800多万元,完成毛竹劈山抚育11万余亩,垦复施肥7660亩,新种毛竹2344.8亩。目前,该县有毛竹基地达13.5万亩。
为提高毛竹的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该县引进了金霖竹业加工企业,从事毛竹深加工。该企业年生产加工毛竹能力达1.5万多吨,生产的竹模板、竹凉席、竹碳等竹制品畅销全国各地。该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蓝坊镇、南礤镇、长潭镇等地群众发展毛竹生产和劳动力就业,并与当地镇、村、林场及周围1200多户老区群众签订了5至10年的长期合作协议,可以解决该县毛竹产业发展的市场问题,带动农户增加收入近200万元,挂钩贫困户人均增收2500多元。该县计划至2013年,培育4家规模以上竹子深加工企业,辐射带动全县毛竹产业向高附加值发展。
“发展毛竹产业,我们既是看中该产业自有的生态效益,同时也是因为该产业能带来经济效益,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该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的一席话,解释了该县为何积极、大力进行生态建设,“变绿川青山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