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也是一个猪种资源富国,根据品种资源调查及2001年“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2004版),我国现有猪种遗传资源99个,其中地方品种72个、培育品种19个、引入品种8个 。
但我国并不是一个养猪强国,太湖猪被业界称为“国宝”,但国外对它的研究水平和进度已领先于我国,猪育种素材极为丰富一直是我们的骄 傲,可我们没有自己的国际种猪品牌,每年都需花大量外汇从国外引进良种。
我国地方猪种经历了两次冲击,造成两个主要不良后果,留下了大量血缘不清的杂种。成了一些地方良种的混杂、甚至泯灭。 50年代开展的大规模 “杂交改良”运动,80年代以来以大白等引入猪种为终端父本的瘦肉型经济杂交。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8个地方猪种数量持续下降,其中八眉猪、定县猪、福建黑猪等10个品种濒临灭绝,给我国的保种带来很大压力
1979年,法国带头引进中国太湖猪,使该国产仔数的育种进展加快了20年;成功培育了嘉梅兰和太祖母两个中欧合成系。随后,罗马尼亚、日本、英国、美国等也先后引入中国猪种进行育种,进展也很快。
国外对我国地方猪种的利用主要是通过引进梅山猪、民猪、金华猪等品种,然后利用分子遗传、生物技术寻找高产、肉质主效基因,并通过转基因等手段将其结合到本地猪种中或利用传统的杂交方式来提高本国猪种的繁殖性能和肉质。
我国近年来对品种改良、种猪场建设支持较多,对地方品种资源研究利用支持很少,许多科研工作者靠对地方品种资源的感情和社会责任在艰苦工作。
养猪业需要政策支持,如要限制种猪进口。“中国人的钱要解决中国人的事”,而不是把我国的种猪场变成国外种猪场不同级别的扩繁基地。猪种质资源是育种及生物技术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战略性储备资源。
我国在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研究上的系统性、准确性还不够,还存在很多盲区;我国的猪种资源丰富多样,我们拥有培育新品种(系)的良好素材;目前,我们已掌握了包括分子育种在内的各种育种新技术。
因此,在未来猪的育种上,应重点发掘一批有利用价值的新基因和优异育种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