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城综合大市场附近有一个专营纯种东山猪的肉摊,记者从这了解到,口感好、但瘦肉率低的东山猪肉零售价格与其它品种的猪肉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每斤价格仅多出一两元钱。
这笔经济账,让刘知书决定跟随附近很多养殖户,转养外来猪种。
改革开放后,终端市场对瘦肉需求越来越高,东山猪的低效率产出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桂林开始大量引入外来猪种。这些猪生长周期大为缩短、瘦肉率高达60% 以上(东山猪瘦肉率在34%左右),因而受到养殖户的青睐。
而今,东山猪生存空间被挤压的形势已经蔓延到了东山乡。而这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划定的东山猪保种区,一个禁止混养其它猪种以保护东山猪基因延续的区域。
保种危机凸显。
难以为继的保种场
因为目前经济效益低下,无论是散户还是规模养殖场都没有动力饲养东山猪。保种区“失守”后,东山猪遗传资源的保护更多地落在民营官补的保种场肩上。
记者从市水产畜牧兽医局了解到,目前桂林乃至全国唯一的东山猪保种场在全州。
这个位于全州县枧塘乡珠塘村的东山猪保种场占地50亩,里面178头东山母猪和8头东山公猪是保种的最后一道防线。
经营者周庆华告诉记者,这里的经营状况“也是难以为继”。他说,已经萌生退意。
2010年,在广州打拼多年的周庆华回到老家全州,依托政府的“全州东山猪保种”项目,经营起这个保种场。“当初投资了三四百万元,但目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周庆华说,因为饲养东山猪经济效益不好,全州这几年已有4家东山猪养殖场相继倒闭或改养其它猪种,仅剩他一家在苦苦支撑。
县财政的50万元保种补贴并不能解决保种场面临的所有问题。周庆华也希望通过扩大规模摊薄成本来谋得盈利,但那需要巨额的资金,“地是租来的,不能抵押,只向银行借到了三四十万元的信誉贷款,杯水车薪。”
“保种场确实生存艰难,光靠那点财政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全州县畜牧站站长谭荣生说,目前,东山猪保种形势异常严峻。
为什么要保种?
东山猪保种成为市县两级畜牧官员的共识,并不仅仅因为一道正宗的荔浦扣肉。
由于为数不多的品种良种化推广及杂交改良的普及,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取代了当地固有畜禽品种,使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日趋贫乏,遗传变异性愈来愈窄。欧美等国家在认识到畜禽资源的重要性之后,已经纷纷开始加强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组织与管理。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畜牧法》,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作出了全面规定,也明确了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责任。
对桂林而言,东山猪保种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东山猪品种资源珍贵,诸多地方引种证明了它是培育新品种和开发生产优质杂交肉猪的优良母本,选育提高的潜力非常大。”朱晖说,保护开发东山猪,对于今后打造桂林优质生猪品牌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如果目前还未完全显现出市场价值的东山猪一旦消失,则无可挽回。
东山猪突围的契机
光靠财政补贴来保种是不现实的。
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计划财务科科长朱晖告诉记者,要保证东山猪基因资源很好继承延续,整个种群数量应在10000至20000头。照此规模,光以保种补贴来支撑,显然远远不够。“如何加大东山猪的市场开发力度,发挥出东山猪的经济效益,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这些年,已有不少地方都走上一条“以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来促进开发利用,通过开发利用又反哺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的路子。
桂林身边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玉林的陆川猪。
玉林在陆川猪的开发利用上,充分发挥陆川猪产崽性能好、肉质佳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育筛选,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在开发利用中,一些养殖公司采取“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生产模式,进行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3年,陆川猪全产业链产值已达72亿元。
一个共识是,陆川猪成功之路有着不容忽视的背景——— 外来猪种在我国成为主角时,日益挑剔的“好吃者”们也对肉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变化也体现在桂林猪肉市场。据市水产畜牧兽医局统计,前两年零星出现的一两家土猪品牌店还难以维持下去,今年市区内已分布30多家,生意红火,日销售量已突破10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