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开始,本轮最严环保法通过各个渠道的宣传已经深入民心,期间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也不断的反馈到政府耳中,政府在经过考虑后给予社会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本轮环保风暴真的如网上流传的那样强制、暴力、一刀切吗?
从环保政策开始实施,坊间就不断有心怀不轨的人在频频质疑环保实施的正确性,并且以自我利益为主的大肆宣扬环保法带来的负面影响。管理和被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组合体,弱势群体在面对被管理的时候应跟可观的去评价某些管理行为,一味地指责和挖苦只能是让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强拆和暴力拆迁真的是政府一味地强势执法行为吗?
法制网报道,由环保部组织开展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但是,28个督查组每天查出的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数量仍然居高不下。环保部通报,28个督查组共检查发现211家存在环境问题。
尽管遭遇杂音干扰,但是,环保部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巡查督办力度,对应罚未罚及整改进展缓慢的地方予以通报,并适时启动约谈机制。
约谈机制很重要,并非要采取什么强制手段。在实施一年之后,依旧有违规企业以各种理由拖着不作为,不改进,政府最后的通牒也仅仅到约谈的地步,而约谈的效果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
类似去年冯小刚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政府执行的谈话机制并不能准确的跟女主角解释清楚她的行为并不受法律保护,而且还处于违反法律的边缘。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女主角的种种行为,导致了一批批的政府官员需要花尽心思在处理她私人问题上,并且也有一批官员被更高一级的领导撤职。
虽说都是“官”,但也有分工。并不是说家事不能找政府,至少我们应该明白什么问题找什么部门反应。肆意的将所有所谓的罪责归结于整个政府系统并不是一种具有说服力的行为。
回归到环保问题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竺效表示,对违法企业为何不能一刀切?他提出,正常执法不能容忍讨价还价。
开始于今年4月初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以下简称大督查),打击的重点之一就是“散乱污”企业。然而,从环保部28个督查组的两个多月的督查情况看,要想彻底铲除“散乱污”企业并非易事。
据环保部透露,大督查发现,部分地区“散乱污”排查、整治不彻底,个别企业屡禁不止。更为恶劣的是,被查封的“散乱污”企业撕毁封条违法生产事件频繁发生,至今已有16起。6月9日至15日是环保部开展大督查的第10周,期间,28个督查组共检查3178家企业(单位),发现2272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散乱污”问题的750家。
尽管每个地区对待环保的力度不一样,但从环保部数据来看,国家在执行环保政策实施时的确遇到了难题,个别违规企业不服从政策规划管理,甚至私自继续生产,那么面对这样的企业政府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继续执行管理职能?
另外,政府所谓的“一刀切”绝不是将环保示范性的企业一并拆除或查封,而是对环保最低要求线以下的企业进行“一刀切”,坊间对这个概念的过度恶化也是导致民众不理解政府行为的主要原因。
环保违规拆迁的前提一定是存在违规,那么,面对违规政府管理只有两条路,要不罚款、责令整改,要不关停。互相理解才能解决问题,一味地谩骂和过度发泄自身情绪的同时也会暴露出自身存在的问题。
另外,也有记者走访过因为被拆迁的企业,从周围居民以及拆迁之后留下的痕迹不难看出来的确是存在污染问题的。大多数晚上谩骂政府的人都会回避一个问题就是自身环保处理方式的问题,这才是被拆迁的本质问题,要么无任何污染治理设施,有超标排放的,有监测数据涉嫌弄虚作假的,有被抓正着的,有佯装停产的。
当然,政府也承认某些地区或者部门存在为了政绩而强行拆除未违规猪场的行为,并且也对当地政府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处理。据调查组反馈,后期再没出现过类似问题。
据专家透露,目前情况下,即使所有污染企业全部达标排放,也未必就能保证空气质量百分之百达标。如果再有企业超标排放,特别是当不利气象条件出现时,空气必遭遇污染。这里并不是说养猪是污染的主要来源,但畜牧业污染的确已经是污染的来源之一,治理可能并不能有好环境,但不治理,一定没有好环境。
“对这样的违法违规企业就该一刀切,该停产的停产,该治理的治理。”在竺效老师看来,法治精神就要求避免选择性执法,所谓“一刀切”就是要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他认为,以往对于违法违规企业就是因为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致使一些违法违规企业总能找到各种借口逃避处罚,逃避监管。
竺效老师指出,其后果不仅造成不公,更留下“只要闹闹,就能躲过处罚”的后患,有损法律的严肃性和威严。他认为,对于环境违法违规企业不应该有商量特别是讨价还价的余地,就该依法依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