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新桥镇青年陈毅昌从县畜牧局辞职回家后,凭着自己过硬的养殖技术甩掉了贫穷的帽子,成为致富一方的科技带头人。
1997年,陈毅昌从安江农校毕业之后,凭着自己出色的养殖技术被安化县畜牧局正式录用为国家职工,并被分配到县种畜场从事技术指导工作。他工作积极,指导有功,深受农民欢迎和领导好评。
1999年,新桥镇提出了“以种植业立区,以养殖业富农”的战略口号,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资金、土地、技术、项目等方面对创业者予以最大限度的扶持,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使群众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开阔了思维,拓展了门路。陈毅昌的父亲陈达华率先办起了养猪场,然而由于养殖技术不过关,经验欠丰富,疫情较频繁,加之场地有限,规模不大,因而效益并不明显。在县种畜场任技术指导员的陈毅昌经过几年的实践,觉得大展才华的时机已到。在众人疑惑不解的目光中,在亲朋充满善意的谴责里,他毅然砸掉了自己的“铁饭碗”,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开始了他不懈的追求。
回家后的陈毅昌一头扎进了父亲的猪圈里,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观察与记录,他发现父亲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总结出科学的养猪方法,喂养的大多是食量大、生长慢、瘦肉率低、抗病力差的本地猪种,效益不高且易脱节。要在农村通过养猪致富,首先必须在改良品种上做文章。
2000年12月,陈毅昌不惜血本引进了两头美国杜洛克公猪,从木子种猪场引进了50头长大二元母猪,经他配种的杜长大三元杂仔猪瘦肉率高、品质好、抗病力强、食量少,每天可长膘达0.9公斤。
为了不断获得先进的养殖技术,近年来,陈毅昌订阅了《农村百事通》、《养猪》、《牲畜实用技术》等杂志,不断学习并更新养殖技术。他还利用本地中药材丰富的优势,探索利用中草药以预防为主(普注猪瘟、单毒、五号病等七种疫苗),以治疗为辅(采用中草药与西药结合治疗)的新路子。
陈毅昌还不断探索获得最佳养猪效益的新方法。面对传统的饲养方法,他逐步实现了“三改”:一是改吃熟料为生料,既提高了饮料利用率,又减少了饲料加工的燃料成本和人工;二是改吃湿料为干料,饲料与水分开,确保了猪的体型;三是适时改进饲料的配比,根据生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逐步摸索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比方案。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然而规模的扩大又谈何容易?一是资金,二是场地,他犯难了。新桥镇党委、政府得知后,主动与他联系,并出面与信用社、国土所等单位接洽,上门做耕地户主的工作。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陈毅昌先后贷款15万元,修建栏舍四栋,一栋配种舍400平方米,可供60头母猪同时分娩;一栋保育舍200平方米,可饲养200头断奶仔猪;一栋肥育舍,可供400头肥猪育肥;一栋仓库200平方米,有全套饲料加工机组一台。2004年年初,他又花5万元买下了400平方米的养猪场。
有耕耘必有收获,陈毅昌的养猪规模日益扩大。至2004年12月底,他已出售仔猪600余头,肥猪900余头,并销售到了广东、广西等地,因为其质量好、供货稳定,价格比其它猪种每公斤高出0.4元,创产值90多万元,获纯利28万余元。现在,他的猪场里还有肥猪400多头,全部销售完之后,将获纯利10万元以上。
技术日趋成熟的陈毅昌并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他用自己所学,竭自己所能为乡亲们解决技术和销售难题。村民陈四端刚引种时有几头后备母猪过了十月龄还不发情,打了催情针也不见效,陈毅昌指导他运用中西药综合催情法,半月后全部发情并配了种;马亚平有一头母猪产仔12头,但产后3天就缺乳,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无效,陈毅昌得知后,给他挖了几株草药饲喂,乳汁便流出来了,仔猪得救了。
陈毅昌自豪地说,今后几年内他要建几个沼气池,帮助乡亲们解决燃料问题,还要千方百计扩大养殖规模,义务举办养猪技术培训班,使更多的乡亲学科学,用科学,真正通过科学走上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