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刀,一个钩,一个岗位,一站十年。25岁到35岁,作为一名生猪屠宰检疫员,“80后”大学毕业生陈德生在广州郊区的肉联厂生产线上,用青春为广州市民桌上的佳肴把好最后一道关口。
文/广州日报记者伍仞 通讯员穗农宣
“不熟悉的朋友常会把我们当做‘猪肉佬’。但即使是,我们也是出色的猪肉佬。”10年来,陈德生从普通检疫员一步步做到检疫组技术骨干。经他检疫出厂的生猪产品实现了零投诉、零事故,他所在的检疫组于2010年至2012年分别获得“广州市青年文明号”“广州市青年文明号标兵”和“广东省青年文明号”称号。
发现新方法缩短检测时间
2005年,大学毕业生陈德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广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成为一名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员。 “拿好这把刀和这把钩,它们是你的左膀右臂。”陈德生记得第一天站上检疫岗位时,领导这么对自己说。当流水线把倒吊的已宰好的生猪送到面前,陈德生需要一手拿钩子固定生猪,另一手用刀划开猪皮观察里面的淋巴结、脂肪等。
检疫一头生猪,标准刀法是11刀,每一刀切进去,需要快而准的判断。一般情况下,陈德生一个晚上需要检疫1000头生猪,也就是要重复这个动作1万多次,十年下来就是3000多万次,陈德生的双手指节都已磨出厚厚的老茧。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烦琐而枯燥的动作,让他像工匠一样悉心打磨着他的检疫技能。
他还与同事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一种能提高筛查准确性的瘦肉精检测法,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该方法后来在全市各大生猪定点屠宰场得到推广应用,成为瘦肉精检测运用领域的一大创新。
对养殖人员来说,假如检出一批病猪需要无害化处理,他们就损失很大。陈德生每天和生猪从业人员站在同一生产线,打成一片,“关键时刻就要记得我们是政府派来的检疫员,心中那条底线一定要有。每天千家万户都会买猪肉吃,如果我这里没守住,病猪流到市场上,家人、朋友们买了,怎么对得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