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生猪调出大县四川省井研县,千佛镇千佛村禾丰养殖专合社负责人袁定江看着即将动工的生猪养殖场工地,一脸惆怅。市场环境变了,生猪养殖的数量该扩大还是该缩减?养殖方式该做何调整?像他一样的众多养殖户心里没底。2002年袁定江开始规模化养猪,到2014年他家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达到2万头,他成立的养猪专合社社员发展到100户。“今年准备再扩大规模,前期资金已到位,但现在只有再等等看。”袁定江说。
“国家‘十三五’时期的生猪养殖规划已经出台,全省的规划还在制定中,但绿色、高效、现代化的产业发展基调已经明确。”省农业厅畜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四川省畜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市场走势不明,猪周期规律被打破;环保压力加大;养殖效益低下……这些问题,倒逼着全省必须加快推进川猪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大养猪格局
近日,省农业厅发布监测数据,去年11月底以来,生猪价格从16.97元/公斤,触底反弹至今年6月初达到最高点20.7元/公斤,然后陡转下跌,至10月价格下跌到了17.79元/公斤左右。根据省农业厅分析,今年第三季度,四川生猪及饲料价格逐月小幅下跌,猪粮比却随肥猪和饲料价格走势,逐月微幅回升。猪价起起伏伏,猪市扑朔迷离,生猪补栏过热现象已经出现。“在此之前,生猪价格持续了近一年的下挫,大批能繁母猪遭淘汰,后来市场进入恢复期,但母猪仔猪补栏远超往年同期,我们都推掉了上万头的母猪订单。”四川天兆畜牧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孙权兴回忆,去年8月至今年4月,出现了生猪补栏潮,这让他和公司措手不及。
去年底,四川省生猪行情连跌三年之后出现首次回调,标志原有的猪周期已被打破,当前的生猪行情受到消费结构、国家养殖政策、猪肉进口、生猪养殖结构、饲料价格等多方因素影响,生猪行情的周期将进入一个新常态。“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消费者对绿色有机的高品质农产品和牛羊等需求不断增大,生猪的消费呈现了一定下滑。与此同时,国外进口猪肉的大量入市,冲抵了川猪的市场占有率。在如此局势下,四川省生猪供应总量不仅居高不下,而且品种还单一老化,这与市场的消费新需求存在差距。”省畜牧科学院院长蒋小松分析,新时期川猪突围的关键还是要适应市场对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加快丹麦、美国等地优质生猪引种、选种、育种和扩繁场建设,大力推广川藏黑猪等地方优势品种,努力提高母猪年生产能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比重、优质特色生猪市场占有率,巩固提高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水平。
种养循环发展推动粪污综合利用
传统的养殖模式粪污污染重,养殖带来的效益远远低于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养殖场也就成为了地方农业发展的“鸡肋”。“我在办养殖场之初,也遭遇了粪污处理的难题,后来流转了土地,在附近发展了蔬菜种植,且通过干湿分离,对养殖粪污进行了综合处理,才解决了这个难题。现在一年下来,2万头生猪养殖粪污不仅得到了充分消化,我还帮助附近养殖场处理粪污。但也不可否认,现在大多数的养殖场因缺乏粪污的综合处理能力,而遭遇淘汰。”袁定江表示。袁定江反映的情况并非个案。据省农业厅发布的资料显示,“十二五”以来,全省挂牌整治的畜禽规模养殖场便达到1646家。省畜牧总站负责人徐旭表示,发展现代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是头等大事,各地在开展养猪场建设过程中,对粪污的综合利用和处理都会给予高度关注,很多中小养殖场便因投入不足,资金短缺而不得不关门歇业。
“在发展规模养殖过程中,要以资源环境的承载消纳能力为依据,配套完善粪污处理利用基础设施,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设施配套、过程可控,避免养殖发展的亮点成为环境保护的污点。”省畜牧业协会负责人建议,在面源污染治理中,对禁养区的要依法关停,对限养区的要采取规模调整和完善治污设施等手段进行整改。 徐旭认为,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是一个很好探索,各地可以探索把畜牧业变成生态循环大农业的重要一环,把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做成一个大产业,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地方上可以探索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业界可以推广普及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的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与农村沼气工程、化肥零增长行动、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结合起来。
扶持规模化养殖场建立现代养殖体系
“井研是生猪调出大县,现在养殖生猪的农民减少,但生猪供应总量并未减少,反而有增加,原因就是一批养殖大户的崛起,他们撑起了我们的生猪养殖产业。”井研县农业局负责人说,大户的崛起对于带动生猪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养殖效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养殖设备的投入和疫病防治等方面。“去年1月~4月,肥猪出栏价12元/公斤,养殖效益不佳,一头生猪亏本150元左右,当时我们减少了存栏量,仅剩1000头。”罗江县中桥生猪专业合社负责人刘恒春介绍,在乡村养猪,存在饲料原料成本高,现代化的养殖设备缺乏导致人工成本高,疫病防治技术缺乏等现实难题,综合比较下来,拉高了生猪的养殖成本,也从客观上导致了整个产业的效益受损。“生猪是四川的一张重要名片,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生猪生产。生猪基地县和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要以‘补短板、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升级工程,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省畜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分析,牢固川猪的地位,提高川猪市场竞争力,支持政策和力度要不打折,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种猪场、养殖大户、营销大户牵头组织适度规模养殖户,打牢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基础。
未来,四川省将加快以生猪为主的畜牧大省向多元特色的畜牧强省转变,政策将重点支持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开展标准化建设。政府还将出资引导合作社、专业大户新建标准化养殖场,支持一定养殖规模的农民合作社、中小规模养殖场按部省标准改造升级,推进全省生猪养殖走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