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与发达国家及先进省份相比,我省生猪改良整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育种基础工作薄弱。种猪场育种积极性不高,“重引进、轻选育”,大多数种猪场育种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性能测定工作不规范、测定种猪数量少,品种登记没有有效开展,育种群间缺乏遗传联系。其次是产业化程度低。种猪企业规模多数偏小。第三是种猪市场不规范。种猪质量参差不齐,多数种猪场销售的种猪没有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信息,无证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问题依然存在。第四是地方猪种选育重视程度不够。
2017年存栏种猪将达23万头 刘干告诉记者,这次出台的计划明确规定到2017年,全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更加完善,商品猪出栏达到3200万头,年递增2%以上,原种猪、祖代种猪分别存栏达到3万头、20万头;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场际或区域联合育种为主要形式的生猪育种体系,确立种猪生产强省地位,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组建核心育种群基础上,通过对种猪性能的持续改良,核心育种群主要性能指标达到:目标体重日龄年保持1-2%的育种进展;瘦肉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达68%保持相对稳定;总产仔数年均提高0.15头;饲料转化率年均提高2%。为完成指标,将做好以下工作:遴选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按照开放、自愿原则,建立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联合体,作为开展生猪联合育种的主体力量。建立核心育种场种猪信息库。在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开展种猪登记,建立健全种猪系谱档案。通过集中测定和场内测定,收集优良种猪数据。推进生猪改良进程。推广普及猪人工授精技术,建立以二维码为载体的种猪追溯体系,促进优选优配。加快猪人工授精网络建设,健全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优质地方猪种资源。遴选原种场,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杂交利用和新品种(配套系)培育。(中安在线-安徽日报农村版 作者:配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