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是个舶来的衍生词汇,其在中国兴起可追溯到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21世纪头十年,随着物联网等智能设备进入城市管理及生活的各个领域,“智慧城市”成为“智慧地球”在中国落地的分支。而到了2012年前后,随着智能设备领域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加之中国农业领域热度渐起,“智慧农业”一词应运而生。
眼下谈到“智慧农业”,概念更偏向强调基于智能硬件,应用于农业的生产控制、信息溯源等。对于智慧农业的需求,不同的产业参与者理解角度不一样,搞生产的希望智慧农业能帮自己多快好省提高产量、控制质量,搞流通的希望智慧农业能帮自己高效采购、畅快销售,而消费者则希望智慧农业能给自己带来安全健康的食品。
百度百科【智慧农业】词条是这么解释的,“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除了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外,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如上种种,“智慧农业”在业界,从概念到实践上,大多侧重于现代信息工具在农牧业生产和流通中的应用。因为职业的角度不同,笔者认为智慧农业应该有更广泛的内涵和更高的视角,仅仅将“智慧农业”作为生产工具理解,只是把地种好、把猪养好,会妨碍我们认清其在中国农业变革中的位置,当前的农产品市场中,地种的再好,猪养得再好,如果节奏没踩对,谋划不当,产业资源错配,碰上极端行情,生产效率越高农民可能赔的越惨,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农产品市场屡见不鲜。
其实当下农业相关的热门词汇,无论是“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抑或“互联网农村金融”,其出发点均为给传统农业注入现代元素,以期提高生产效率、流通效率或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把蛋糕做大的目的。
在实践过程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中国农业长久以来对政策的路径依赖、地方产业的规划失衡、农村土地的权属矛盾、农民群体的素质瓶颈等,都在不同程度的成为区域农业经济整体健康发展的约束条件,而中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现在的互联网或金融创新,纵有百般武艺,要破解其中种种矛盾,恐怕也要放下身段,真正深入县域,与当地资源及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形成双赢的局面。
下面谈一谈我所理解的“智慧农业”,出于职业习惯,出发点是从中国农业经济的基础单元——县域农业发展的需求角度来看。
笔者所在的布瑞克咨询,在2010年前后就提出“智慧农业”概念,当时这还不是热门词汇,我们将其印在公司宣传册封面,以表达一个年轻公司践行农业报国的抱负。
其实公司在阐释“智慧农业”概念时,也是以“农业+IT技术+金融”理念架构,志在引入现代IT技术与金融创新,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铺路搭桥,似乎看起来与前面所提的相去不远。但基于多年来对中国农业产业尤其是地方农业经济的研究,笔者认为对情形各异的农业县而言,所谓智慧农业本质上是一种发展模式,无论互联网、物联网还是大数据,都是在不同层面助推的工具。
在对县域农业经济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大致总结了观察到的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桎梏的几个方面:1、中国农业产业及农产品市场发展迅猛,受限于资源和视野,地方政府的规划往往滞后于市场,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招商困难、资源浪费;2、农民在变化迅速的市场面前无所适从,从事农牧业生产风险加大,缺乏市场指引和技能指导,每每跟风,又常被市场打脸,处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末端,同时也是价值分配最弱势的环节;3、地方企业或合作社有心无力,即使有特色产品优质产品,也往往存在金融服务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的瓶颈,难以搭上互联网快车(打开销路快速复制),停留在小打小闹阶段,对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有心无力。
简单来说,农业落后地区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产什么,怎么产,怎么卖”。
现在农村电商的概念如火如荼,互联网巨擘阿里巴巴就在推动“千县万村”的农村淘宝落地,还有顺丰、京东等也在用不同的打法进军农村电商。我们先不谈巨头们的战略,先来看看农民卖东西的痛点在哪里。
第一类产品特点,量大,标准,可短期存储,不愁销路,最次有国家兜着,农民卖货随行就市。从我们掌握的历年价格数据来看,虽然最近十年粮油等基础农产品的价格整体上涨趋势明显,但农民卖粮高峰时价格往往处于季节性低位,差价利润留在贸易和流通环节,这是小农经济与工商资本之间信息地位、资金实力差距的必然结果。简单说都能卖出去,但通常不是较优收益。
第二类产品特点,生产周期通常较第一类产品短,品种宽泛数量繁杂,生鲜易腐,对流通要求高,公共信息服务有限,除了价格信号,从业者几乎很难依靠其他信源进行决策,这类产品是最容易出现价格暴涨暴跌情形的,我们常常调侃的“蒜你狠”、“姜你军”、“火箭蛋”等算是好的,市民买的贵点,生产的农民还能赚钱,碰上超预期供应量的集中上市,那就演变成我说的“踩踏事件”了,每年都有案例见诸报端,某地的白菜烂在地里没人要,某地的山药不收直接就翻耕,某地的农民忍痛倒掉荔枝等等。这里的痛点,一是种时贵卖时贱,二是渠道匮乏烂在手里。
第三类产品,其品质、风味或营养通常都有其特点,价值摆在这里,能够形成初期产业的,一般都还能卖出去,活下来不是问题,但要拓宽销路、扩大生产、保护并提升品牌价值,就不是大多地方农特产业力所能及的了。这里的痛点,可理解为“没钱、没人、没路子”。
话说回来,在我的理解中,农村电商业务发力点还是解决存量产品的“路子”问题,但对其他的“痛点”,以往的电商模式可能也爱莫能助。
对第一类产品,据笔者所知,布瑞克在实践大宗农产品电商的模式创新(www.16988.com农产品集购网),变革农民卖粮的传统模式,试图将卖粮的动作分解成“定量和定价”两个部分,以区域性的仓储物流中心为依托,引入粮食金融服务,将大型采购商直接与产地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双方成本,并提供完善的农产品信息、供应链管理和风险管理服务,对双方来说都可以获得改进的次优效果。
对第二类产品,我认为应该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公共服务支持,尤其是直接与农民打交道的基层服务部门,对各类品种的价格信号解读要有理性,合理引导农业生产的品种配置,尽量避免蜂拥而上造成集中上市的“踩踏”。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我们对大量生鲜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资源分布、流通特点、产业周期都逐渐具备了监测和解读的能力,自2010年起,我就在从事中国农业基础数据资源的收集、监测、清洗、存储和应用终端的开发工作,相信随着信息服务能力的强化,将来我们的农业生产者在安排生产计划时,能够像金融领域的资产配置一样,根据对风险收益比的期望,配置一揽子品种和数量来安排种植计划。
对第三类产品,这是现在的电商正在辛勤耕耘的领域,总体来讲区域发展极不均衡,沿海地区、大城市近郊的农村,接班的80后农民头脑灵活,网络基础好,物流基础好,自发的就能携农特产资源在互联网淘宝。但当我们到中西部地区农村,或者山区的时候,这里的农民通常上了年纪或者知识技能偏低,对自己掌握的农特产资源或特殊加工手艺的价值无法评判,传统的流通方式难以帮助他们摆脱穷困,但他们对互联网又一无所知,他们与互联网之间的鸿沟需要有桥梁连接,打个比方,互联网像是高速公路,连车都不会开,怎么让他们找到入口上高速。要解决这种问题,产地电商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笔者在布瑞克的实践是建设县域的产地电商平台(www.nongmuren.com 农牧人),以县为平面单元,作为该区域特色产品电商的入口,这个平台对内发现产品,为凌乱的地方农特产加工建立标准、统一品牌、做好品控,对外对接各大电商,辅以合作伙伴的互联网广告支持,凭风借力为整合后的县域特产打开电商销路。这个过程可简化为B2B2C,不同于当前电商模式的是,它不仅帮助现存产品销出去,还通过自己服务和标准创造品牌和产品,整合更多的农特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力的资源。
洋洋洒洒写了几大篇,无非想讲讲除开智能硬件的技术外,“智慧”农业所需要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产前的要素整合、到产中的技术支持、到产后的销售与增值,整条线下来,其实也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中国农业现状纷繁复杂,笔者所谈所想,是所在公司的很多尝试,从数年前开始做咨询的调研访谈、唇枪舌战,到一头扎向农村广阔天地寻找在互联网时代的农业变革之路,多有碰壁,也有很多思考和收获,以上述及的布瑞克所谓“智慧农业”的各个业务方向,有心人如感兴趣可来信探讨(此处广告,如有不适可自动忽略)。
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之广阔令人垂涎,无论是产业巨头如阿里巴巴、京东,还是新兴力量如一亩田、领鲜理财,都试图从各自的角度切入,在这个大蛋糕中分一杯羹,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智慧”的参与,金山银山在前,方兴未艾。
智慧农业要帮助落后地区发展,光靠帮助他们把地种好、把猪养好还不够,更重要的还要“定好方向(解决规划的问题)、修好道路(解决市场的问题)、造好车子(扶持核心产业)、选好司机(培育优秀企业)、配足动力(现代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对接)”,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才能帮助地方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在具体的操作上,以“智库+政府+企业”为核心,由顶层设计入手(农业咨询),研究先行,谋定而后动,“智慧”二字当以谋略为先,以推动地方农业经济整体发展为出发点,产业规划合理、公共服务高效、政策引导得宜,“智慧”挂帅为“党”,现代信息、金融等工具为“枪”,党指挥枪,才能打赢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这一场战役。
在政府主导的产业规划过程中,利用专业智库的优势,将地方资源、要素特点、比较优势、竞争格局、市场潜力、发展路径、成长模式、配套政策等进行充分研究,最好有充分的论证和数据支持,给出发展建议,避免拍脑袋决策,浪费资源。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设计模式,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和人力资源现状,再引入互联网、物联网、金融服务等现代创新要素,发力在关键处,扶持核心产业、培育优秀企业,尤其是本地企业家群体,帮助他们提升视野、融入互联网时代,这是解决地方农业中“做什么”的问题,大方向经过充分的研讨论证,给接下来兑现产品价值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怎么做”了?在生产环节上,“智慧”农业与生俱来的智能属性可以大显身手,“农业物联网+大数据支持”长于环境监测、精准生产、流程控制,这些现代化种植养殖方法效率远远超出传统农作方式,技术方面的细节这里就先不展开,以后会有长文介绍。
但在我们愉快的拿起“物联网+大数据”的现代化武器进军农业生产之前,还有一些令人头痛的问题不得不面对。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但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农村地权关系相当复杂,所有权归村集体,承包权按人头分到户,经营权则可私下流转,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耕者未必有其田,有田者未必务农耕,耕地承包权就像条风筝线,拽着2亿多在城乡间流动的务工农民,经营者与所有权(或承包权)分割的不确定性给农业生产升级和金融服务带来很大阻碍。幸而从2014年起,中央开始自上而下推动农村土地确权,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等提法明确,要求梳理确认土地承包关系,使之数字化、信息化登记在标准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并颁发确权证书,流转动作也将一并登记进入信息系统并反映在承包合同的动态更新中,这就为将来依法保障土地流转交易打下了基础。
有上面的政策,我们这些雄心勃勃、手握现代化工具的“新农民”才有做下去的基础,而其中第一步就是整合土地资源,在中国大多数省区,人均耕地都在1-2亩之间,部分地区甚至不足1亩,地块零碎,是小农时代的政策产物,要高效的整合,需要区域性的流转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设计,因此在布瑞克的智慧农业实施方案中,就有协助地方政府进行土地确权登记(测绘、制图、入库、登记、发证等),进而建设地方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土银网地方专区www.tuyin.com)的设计,并配套引入土地流转相关的金融服务产品,帮助有胆识、有想法、有冲劲的新一代农业从业者获得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土地。
至于具体生产过程中的智能物联网及大数据决策支持,则需要根据生产的具体需求而定,比如大田种植,可能偏向于土壤监测、环境监测、病虫害监测等,特色种植,则可能需要精准的环境控制、光温水气日照的智能调节等,养殖行业则可能需要更细节化的监测,如基本体征数据监测、管理行为数据监测、生长阶段数据监测、成本明细数据监测等等,不一而足。但总而言之,现代信息工具的强大,可以使得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决策过程完全智能化,让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替我们站岗,开启上帝视角进行生产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这就是我们说的“怎么做”的框架,当然只是一个大的战略方向和模式,各地情形不一,实践起来仍然需要见招拆招,简单讲就是“明确权利关系,扶持农业能人整合土地资源,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现代化种植养殖,起到明显的带动效应”。
接下来要考虑产出的东西怎么卖出去,这也是“智慧”的重要组成,没有好的价值出口,前面做的都是白搭。当然东西要卖的好,做好开始的核心产业定位是必要条件,在互联网时代拓展高效、通畅的销售渠道才是锦上添花。
按属性来分,农村商品大概可分为三类,1、大宗的基础商品(粮食谷物棉花油籽等);2、生鲜产品(果蔬禽畜等);3、加工或包装过的成品(地方特产)。
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里,第一类产品多通过粮贩子、各级贸易商逐层汇集,区内的消费进入加工企业,跨区的流动通过大的核心贸易企业或国家储备(常见的有中粮、华粮、各省的粮食集团等,当然现在风头最盛的是中储粮);第二类产品的流通则催生出大量的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牵线搭桥与各地批发市场、贸易商等对接组织流通,寿光市场是这类产品流通体系中的杰出代表;第三类产品则各有各的渠道,有走集市的,有走商超的,也有区域性的批发商和分销商,这一类产品“触网”最早,不少地方涌现出淘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