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绕,绿野千里,本是风景绝佳处,无奈恶臭逼人。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作为全国250个生猪调出大县之一,肇庆市鼎湖区四面埋伏的养猪场所衍生出的污染,也成了困扰人们生活的难题。
现象一:气味难闻
从肇庆东站出来,会不时闻到臭味。殊不知,沿着两侧茂密的草地上,隐藏着众多养猪场。日前,在肇庆市鼎湖区永安镇高兰村卫生站,医生霍伟宗告诉记者,离卫生站最近的养猪场约为1千米,可是每天猪粪味仍然随风飘过,他已经被迫闻了多年。
背靠连绵的北岭山脉,前有宽阔的绿色草地,坐落在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321国道附近的肇庆市彩信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本可与优美风景作伴,然而,该公司副 总经理吴海遐却从来都是一进办公室就紧闭窗门。“附近有养猪场和饲料厂,成天被难闻的气味笼罩包围,头都是晕的,所以必须得关紧门窗才行。”他无奈地说 到。
“养猪难闻不可避免,夏天气温高,猪粪和饲料容易发酵,所以难闻。”某养猪户对记者表示直言,村民都这样做,养猪所带来的气味自己无法控制。
现象二:水质变差
村中的小溪里,沉淀着厚厚的猪粪;一旁的鱼塘,因为养猪场大量的猪粪直排,水面堆起乳白色的漂浮物。7月5日下午,记者在广利镇院主村国道附近某冷库厂 旁的养猪场内,看到养猪户站在养猪场一个10来平方米的猪栏中,手拿着长长的水管对着猪冲洗,猪粪混杂着水通过一条粗管道流进池塘。污浊的废水带起阵阵恶 臭,而水面则呈灰褐色,能见度极低。尽管该村已经有不少养猪场撤出,但残留的养猪场所带来的污染,仍显而易见。
同样在该村不远处,一个 规模化养猪场内,前后左右共4口池塘,池塘之间的塘基建起长长的猪舍。其中一口池水似黑色的浓浆,水面浮满了绿色的水葫芦。有村民表示,从前村子池水清 澈,但是现在,大家都绕着走。此外,知情人士透露,区内有不少河流也被猪粪、猪尿等污染严重。现象三:死猪乱扔 在今年3月份的第九期《市民问政》中, 位于肇庆市鼎湖区凤凰镇新凤村村委会的石龙村死猪乱扔被曝光。当时,该村的一条100米左右河涌漂浮着20头死猪,河水发黑触目惊心。附近生猪养殖户表 示,没有专门的人收集和清理。肇庆市鼎湖永安至贝水段西江堤上的死猪漂浮现象也一并曝光。而另一广利院主村附近的某块草丛,也曾是“死猪”聚集地。日前,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未曾发现有死猪尸体。
形势:“塘基养猪”模式已落伍
一头生猪每天产生的粪便相当于6个成年人产生 的粪便。据了解,畜牧业的污染2/3是来自养猪,而养猪生产如不规范,会带来会带来水、大气、土壤等多种污染。不经处理的排泄物随意排放,或流入水体中, 还会对农作物造成影响,这也是许多畜禽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
事实上,“塘基养猪”模式曾在上世纪70年代前风靡珠三角地区,这种传统的农耕模式,以生物链的形式自然消化,一度被认为是对生态环境的“零”污染的养殖模式。
对此,肇庆市市畜牧兽医局总兽医师梁柱林认为,这种模式曾在一定时期内对环境有利,然而随着“环保”日益被提上议程,曾经不被注意到的猪粪处理开始遭受质疑,尤其是鱼塘承受能力有限情况下,养猪场扩张,将会对水体造成富营养化污染。
部门声音:监管存难题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年出栏500头以上成规模的养猪场纳入环保监管,但对于准养区非规模化养殖场点并无明确规定。肇庆市市环保局对此标准严格执行,但是对于非禁养区内的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绝大多数并无监管。
记者还从肇庆市畜牧兽医局了解到,肇庆市市每年都会开展对养猪企业的专项检查,该检查由环保局牵头、畜牧局配合,走访并督促市内100多家上规模的养猪企业落实减排工作。规模化的养猪户发展压力大,而零散户的养猪场却不在检查范围内。
梁柱林透露,由于近年来养猪行业不稳定,散户养殖呈减少趋势,反而是规模化养殖逐步增多,产业集聚程度在逐步上升,资源趋向于集约化管理,这一趋势无疑 是农业源减排的利好消息。且包括鼎湖区在内,全市各县(市、区)已制定畜禽发展规划,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并规定现有畜禽养殖场在 关、停、转、迁前,采取“雨污分流+干清粪+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有效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或进行污染综合利用。
“这是把猪粪先清理出来,进行干粪处理,发酵后的猪粪其COD、氨氮含量会减少许多。”但是,他也表示,并不是所有的养猪户都会这样做,和环保部门的联合执法并不时时凑效,因而目前养猪场尤其是散户的排污仍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