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网消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猪肉占我国肉类产量的65%。现实中,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状况较差,肉类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其背后是市场失控、监管失灵、道德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四川等多个畜牧大省采访发现,在养殖、屠宰、加工等产业链上多个重要环节上,生猪疫病问题是目前行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而为了应对隐患而建立的可追溯体系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疫病“凶猛”散户应对难
四川省彭州市金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城告诉记者,饲料用抗生素残留、疫病、瘦肉精添加、注水猪肉等问题是目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隐患,也容易引起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消费恐慌。
多位专业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产业链上各环节所存在的各项质量隐患中,生猪疫病问题是行业现在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随着养猪规模的快速增长,病毒变异的速度越来越快,除了前几年的猪流感,近年来的口蹄疫、猪瘟等发生频率也不低。
据介绍,很多重大疫病问题都是由于高密度养猪所造成的,目前大部分养猪场普遍做法就是数头猪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过密养殖,使猪极易得病,而因为空间狭窄猪缺少运动,猪肉的质量也无法保证。
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科学化养猪已成为趋势,养猪散户的比例正逐渐缩小,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散户仍在坚持,而高发的疫病正是这一个群体最难应对的问题。记者在采访四川省彭山县的一家个体养殖户时了解到,目前该户养殖的生猪存活率大概仅为规模化养殖场的六成左右,极大提高了养殖户的成本。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疫病可能带来的质量安全时,监管部门能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以前我国猪肉质量监管的体系比较混乱,养殖是由农业部门负责监管,屠宰是由商务部门负责监管,加工后进入市场又是由食药监督部门负责监管。所以当猪肉质量安全事件出现时,每一个部门都会试着把责任推给其他环节,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可追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