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网消息:
5月18-20日,在青岛第十二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的活动现场,记者采访了武汉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华先生,就我国种猪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规避养猪业猪价大起大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下是采访实况记录,让我们一同走进现场。
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第十二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的活动现场,我是记者李晓楠,那我们现在所在的展台位置是武汉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展位上,在我身边的这位武汉天种的董事长王振华,王总,您好!
王总:您好!
记者: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咱们的采访,因为您在养猪业这个畜牧行业内已经待得时间很长,虽然中国是一个养猪大国,但说实话,我们的水平依然还是比较落后的,相对国外来说,那针对母猪的繁育及繁殖量这一块,您能不能针对这一块详细跟我们谈一下。
王总:其实,我们国家对于养猪的水平,特别是母猪的生产效率是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本土化,自主创新的这种能力不够,这么多年,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国家每头母猪的年出栏数是16头,85、86年,但是经过30年以后,像12年、13年只有14头,倒退了2头,要说近30年我们规模化的程度、饲料水平、管理水平、各方面技术水平都是提高的,但为什么母猪每年出栏数降低了2头?主要是一个什么问题,我们这30年来只是大批的从国外引种,86年我们引种只有1500头左右,85、86年只有1000多头不到2000头,但13年我们接近3万头,但是这些猪有一个问题,这些猪在国外,在西欧、在美国它们的生产效率在本土比较高,到了中国后,它主要是适应性不行,它们有一个长时间的本土选育的过程。我们国家,怎么说呢这么多年,只要那个地方它的生产性能比价好就拼命去引,不注重本土化选育以后,这些猪还可以的,在国外有很好的表现,在国内因为环境、气候、土壤改变了,它就不适应,你要它适应,就需要一代一代本土的选育。我们在上个月在西欧的荷兰去看了下,我们走访了一些农户,养猪的农户,其中有一个农户,开始他的祖辈用的本土的topigs的种猪,topigs是荷兰本土的种猪企业,但是后来中途他们发现丹麦的猪的体型好一点,他花了1000多公里去引丹麦的种猪,后来养了5年后发现不好养,适应性不行,他反过来还是用topigs的种猪,在西欧那边只相差1000公里,觉得引进的种猪不好养,还是用本土化的topigs种猪,我们中国相差了1万多公里,更要注重本土化,引进的种猪要注重选育。要注意选育适应中国的气候土壤。所以我们天种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也是大批从国外引种,但后来90年代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一代一代的选育,选育了20多代,这个猪既有欧美种猪的性能,又有中国的适应性、抗病性。我们就是要培育中国本土化种猪的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