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一只蜜梨”撑起富民产业

发布时间:2009-05-27  来源:余姚日报
摘要:目前,基地已经扩展到了1150亩,成为了省内一流的早熟蜜梨示范基地。2006年,亩产达到2000公斤左右,亩产值达到5000多元,亩盈利近4000元,而今年在田间设施改善和新技术的应用下,果形一致外形美观,在提高品质的同时更减少了病虫危害和农药污染。进入蜜梨丰产期以来,
        连日来,朗霞街道千亩蜜梨进入采摘旺季,每天10多万公斤的采摘收成几乎被福建、广州等地的客商抢购一空。作为一个规模特色新产业,千亩蜜梨基地为该街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解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规模:从150亩到1150亩

  1997年,慈溪周巷镇村民钱成和一家来到原朗霞镇干家路村,提出向村里租赁150亩土地用于蜜梨的种植与栽培。经过开垦,第一块小规模的蜜梨试验地发展了起来。随后,在钱成和的带动下,周巷镇村民桑建鸿、曹华安、钱成洲3户人家也先后向村里提出租赁土地的要求,于是,2000年,在当时的镇政府农经办和村委的协调帮助下,在离329国道2公里的地方,开辟出962亩土地用于蜜梨的种植,由4户种植大户承包经营,朗霞千亩蜜梨基地逐步形成规模。

  近年来,干家路村历届村委班子以土地流转、协调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规模,目前,基地已经扩展到了1150亩,成为了省内一流的早熟蜜梨示范基地。2006年,亩产达到2000公斤左右,亩产值达到5000多元,亩盈利近4000元,而今年在田间设施改善和新技术的应用下,果形一致外形美观,在提高品质的同时更减少了病虫危害和农药污染。进入蜜梨丰产期以来,销售形势更加看好,在亩产略有增加的基础上市场价格基本维持在每公斤2.30元,价格稳定、市场走俏,预计,今年到采摘全部结束以后盈利有望达到500万元。

  创新与扶持:让基地发展更趋完善

  在种植大户桑建鸿的蜜梨园内,硕大的蜜梨一个挨着一个,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枝头,沉甸甸地、黄澄澄地,煞是好看,一箱箱采摘下来的蜜梨源源不断地送往包装基地装箱发货。在采访中,桑建鸿告诉我们,基地建成后,他们4户人家一次性投入了500余万元采用了棚架栽培的方式,按照多主干自然开心形整枝,改变梨树的生长方向,使纵深生长变为横向扩散,不但利于蜜梨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更便于人工采摘。干家路村村干部黄百森欣喜地告诉我们,前年,受持续台风天气的影响,当地的梨农损失惨重,而蜜梨基地由于棚架的作用,增强了抵御台风的能力,损失仅为常规栽培梨园的5%。同时,人工授粉、疏花疏果、套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保证了蜜梨稳产高产、果形一致和外形美观,提高了产量与质量,更减少了病虫危害和农药污染,桑建鸿说:“今年的蜜梨平均都有5-6两重,大的能够达到一斤多重,非常好卖。”

  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基地内安装了节水型喷灌设施,在高温天气喷水调温,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抗旱能力,为蜜梨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同时购置了 6台植保机械和5台水果重力分级机,机械化的操作不但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果品质量。每年,他们还要投入2000元每亩的成本用于农田土壤改造、新技术的应用和田间专业管理等。据悉,基地建成以来,一直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栽培管理,目前,已经通过了宁波市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认证。

  为了促进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蜜梨基地的发展受到了市、街道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投入120余万元用于硬件设施的完善和改造。由原来的烂泥农田路改造为现在宽6米,可容集装箱车顺利通行的水泥路;新建了连通整个基地的三面光渠道;进一步完善电力设施……政府的支持与投入也让基地的发展更趋完善。

  市场:触角伸及台湾、香港地区

  采访中,桑建鸿高兴地告诉我们,今年,他们的舜霞蜜梨与余姚杨梅一起共同参加了宁波市十佳名果的评比,并获得了宁波市十佳名果优质奖。奖项的获得不但提高了蜜梨的知名度更为蜜梨打入大城市和出口港澳提供了质量保证。据悉,6月22日进入采摘以来,每天采摘数量都保持在2.5万公斤左右,虽然数量多但还是供不应求。桑建鸿的妻子告诉我们,现在他们家老桑成了红人,订货的电话一天要来催好几遍,有的订货商干脆直接“杀”到了他们家的大门口,非得 “押”着一车梨才肯回去。

  据悉,该基地的蜜梨主要销往临近地区及福建漳州、泉州和广州汕头等地,舜霞蜜梨精品包装供不应求,不但成功打入了宁波、杭州、温州等地的部分大型超市,更积极准备向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市场进军。2005年,曾有3000公斤绿皮青梨试销香港,由于水分多、入口甘甜、口感好等特点备受市场青睐,近年来通过中间商,基地蜜梨屡屡销往港、澳、台地区。与此同时,他们还新建了网站,利用互联网这个信息快速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扩大销售网络,用桑建鸿的话来说就是,互联网为他们开辟了另一个市场。

  蜜梨效应:解决近500人的就业问题

  朗霞街道干家路村地处329国道两侧,交通便利,辖区内裘皮产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势头迅猛,良好的经济基础吸引了大批的外来人口。然而,大批人口的涌入给当地的社会治安和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千亩蜜梨基地作为一个农业主导产业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和带动一方就业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今年47岁的朱秀荣来自安徽农村,在蜜梨基地打工已经有五六年了,回忆起刚到朗霞时的情景,这个憨厚的农村妇女笑着告诉我们:“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体力较弱,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也没有一技之长,一开始在朗霞很难找到工作,后来看到蜜梨基地要招工人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了,没想到一干就干了五六年,老板人很好,从不拖欠我们的工资,平时对我们也非常关心。”据悉,目前,像朱秀荣一样,每天有500余人在蜜梨基地忙碌着,愉快的工作环境让这些本地的、外地的工人像一家人那么亲密。

  据种植大户桑建鸿反映,在蜜梨丰收旺季,他的梨园每天有要雇佣100多人,即使在淡季也固定有30余人,工资按天结算,男工每天60元,女工每天40元,年龄分布层次也较广,而且都是长年雇佣,工人可自主选择打长工还是短工。也就是说,蜜梨基地的用工需求相当于一家一定规模的工厂,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