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原温州市分行副行长 应健雄:“省里给我们的资金一年五百万元的信贷规模用于搞个体,当时有思想框框不敢贷,这个也不能贷,那个也不能贷,要求很严格,最后这五百万元只用掉了五万元钱。”
贷款难不是杨嘉兴一个人的遭遇,当时温州市的个体私营企业很多都遇到了资金难题。没能从银行贷到款,杨嘉兴急得团团转,最后他实在无路可走,就狠下心向别人借了高利贷,月利息达到三分。高利贷解了杨嘉兴的燃眉之急,这次经历也让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既然个体私营企业有借贷需求,自己能不能办个银行,专门面向他们贷款呢?
杨嘉兴:“我认为这是一个商机,金融是百业之王,社会也很需要,我想我们自己要办一个这样的金融机构,为我们这样的企业服务,那肯定是方便得多。”
杨嘉兴立即跑到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咨询,可人家一听就把他拒绝了。
中国人民银行原温州市分行行长 吴鸿鸣:“个人不能办私人钱庄,私人钱庄不能搞,到现在为止这个口都没有开。”
虽然吃了闭门羹,杨嘉兴却并未死心,他一边经商一边密切关注着金融行业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因为从国有银行贷款很难,资金需求强烈,而温州人自古有从商的习惯,有着充裕的民间资本,因此当地出现了地下钱庄,进行高息放贷,被资金困扰的个体私营企业只能饮鸩止渴。
温州市委原副秘书长 宋文光:“温州民营企业发展很快,占的比重也很大,1986年的统计,全市个体工商户有14万多户,雇工8个人、资金3万元以上的私人企业,据我们调查有8000多家,这么大的民营企业它没有银行贷款,也没有国家投资。”
中国人民银行原温州市分行行长 吴鸿鸣:“我们调查过,民间高利贷四分五分六分都有的,很厉害的。”
1986年8月,全国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把温州列为金融体制改革12个试点城市之一,这个消息让杨嘉兴兴奋不已,他觉得再次向金融行业进军的时机到了。
杨嘉兴:“要进一步扩大金融体制改革,我认为改革开放办什么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
当时我国已经有了城市信用社,它是城市居民集资建立的合作金融组织,为城市集体企业、个体工商业户以及城市居民提供资金服务。杨嘉兴觉得以城市信用社的形式申办,可能性更大些,想出策略他再次来到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原温州市分行副行长 应健雄:“信用社必须是集体性质,不能是个人,股份中70%是企业,30%是自然人,对自然人要求上也很严格,为了防止私人控股,要求股东不得少于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