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天津刘茂春:围着鱼池子 干了一辈子

发布时间:2013-11-07  来源:天津日报
摘要:采访刘茂春挺难,这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本市重点发展学科水产养殖专业学科带头人、市政府水产顾问团顾问,说起水产养殖和鱼类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学问,滔滔不绝。说自己的贡献和付出,就仨字:没什么。以至于三次采访也没从他嘴里“挤”出多少事迹,反倒让我长了不少知识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搞研究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乐趣,解决了一个问题,又有一个新问题等你解决,就像有一种召唤牵动着你,永不停步。

  做爱做的事,干爱干的活儿,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我要推荐好人

  “津门好人榜”每期在本版推出,敬请读者朋友参与“津门好人榜”互动,如果您想推荐好人,请联系我们。

  采访刘茂春挺难,这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本市重点发展学科水产养殖专业学科带头人、市政府水产顾问团顾问,说起水产养殖和鱼类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学问,滔滔不绝。说自己的贡献和付出,就仨字:没什么。以至于三次采访也没从他嘴里“挤”出多少事迹,反倒让我长了不少知识。当记者发现跑题往回拉时,刘老笑笑说:“哪有感人事迹,我跟鱼打了一辈子交道,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跟鱼有关的事上了。过去在职时干是责任,现在退休了还干是乐趣,没什么可夸耀的。”

  没错,刘老的确是跟鱼打了一辈子交道,也许跟鱼在一起的时间,不比跟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但是,他跟鱼打交道却是为了人,为了不辜负政府的重托,为了百姓有鱼吃、吃好鱼,所以他无怨无悔。时至今日,老人还在为引进、筛选、驯化营养丰富、肉质鲜美的鱼种而努力。在宁河他主持的研究基地,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鱼池和鱼缸里,游弋着各种不同的鱼,刘老说这是今后陆续推广养殖的鱼种,有从美国、日本等国家引进的“斑点叉尾鮰”“系铃鲑”“斑点鲑”、“山女鳟”“银雪鱼”。这些鱼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有好处。刘老的想法和思路是,引进一批、储备一批、推广一批。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说白了,百姓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农民可以有更稳定的收益。

  那天,看着水里游动的一条条鱼,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天津百姓好有口福。

  一举成了“鲤鱼王”

  津城有句俗语: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外地人调侃天津人属“猫”,吃鱼没够。的确,靠着海守着河,自古以来天津卫老百姓的餐桌上,没断过鱼虾,但这种得天独厚的“口福”,却在“大锅饭”的年代,一点点消失了。以至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津人为吃鱼,不得不托人从北京往回捎。就在这时,到天津主持工作的李瑞环同志发现守着大海和成片池塘的天津人竟然吃不上鱼,于是提出“苦战三年吃鱼不难”。

  解决百姓的吃鱼问题,自然离不开水产养殖专家。此时,刘茂春正在天津农学院水产系教书,市农委将包括他在内的一批水产养殖专家召到一起,传达了李瑞环同志的指示,希望专家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造福津城百姓。那时的刘茂春,年富力强,听到这消息,备受鼓舞,倏然感觉有了用武之地。从此,他天天去的只有三个地方,一是教室二是鱼池三是家,全身心投入到鲤鱼高产技术的攻关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心里嘛也不想,就想尽快想出办法,实现高产养鱼,让百姓吃鱼不难。”

  如今鲤鱼的身价,与三十年前相比,已一落千丈。但当年产量很低的鲤鱼,如同“皇帝女儿”,市场极其少见。“为什么鲤鱼产量低?”“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都吃,尤其喜欢在泥里拱食。而且它还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不用消耗能量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它吃得少、长得慢、产量低。”掌握了鲤鱼习性的刘老,当年就从改变鲤鱼进食习惯入手,变自然食物为人工饲料。当然,人工饲料需要反复研究、科学配比,既要达到鲤鱼爱吃、多吃、快长的目的,又要避免消化不良和其他问题的发生。如今,刘老对“奋战三年”的经历仍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曾一连数日吃住在农民家里,白天守在鱼池边,观察鲤鱼的游动;站在鱼池里的船上,扬撒人工饲料,观察鲤鱼进食。晚上回去整理资料,写观察记录……就这样,他终于研究总结出一整套鲤鱼精养技术,使淡水养殖的亩单产达到500公斤,成为上世纪80年代养鱼农民的致富法宝。直到现在这项技术,仍在全国各地广泛应用。

  鲤鱼的产量上去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在淡水养殖规模大幅上升时,由于池塘老化,一度鱼病泛滥。农民痛苦地告诉刘老,池里的鱼昨儿还活蹦乱跳,今儿就奄奄一息了。眼瞅着到手的钱打了水漂,可想而知农民的心情。那时,刘老像“120”,四处“救急”,但结果仍不理想。由此可见,鱼病成了津城淡水渔业发展的“瓶颈”。于是,刘老再次带着课题组的人昼夜奋战,集体攻关。不到一年时间,就找到预防与治疗各种鱼病的办法,让养鱼农民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

  那三年,他先后主持参加了“主养鲤鱼高产技术的研究”、“大规格鱼种高产养殖技术推广试验”、“三万亩池塘养鱼高产综合技术研究”、“鲫鱼大面积高产及混养技术开发”、“鲢鳙鱼暴发性出血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津郊连片池塘养鱼”、“鲤鱼出血性腐败病的研究”、“淡水鱼类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等多项部、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农业部三等奖2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天津市科、农委项目“主养鲤鱼高产技术的研究”,改变了传统的以养殖鲢鳙鱼为主的养殖模式,研究成功了主养鲤鱼高产技术及“天农13号”鲤鱼人工配合饵料,有效解决了天津人吃鱼难的问题……

  一步下到最基层

  2002年,刘茂春从农学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此时,不少人“盯”上了他,其中不乏他的朋友和学生。知情人告诉记者,那些人“盯”刘茂春原因有三:一是水平高,二是名气大,三是人品好。但刘茂春思前想后,决定去宁河一家民营水产养殖公司做技术总监。对此,有些人不理解,因为他要去的那个公司,论专业技术、论经济实力当时在津城挂上不名,况且宁河离市区相对较远,何必非去那儿呢?

  就像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不了解刘茂春的人也不知他的追求。那时他在想,自己在大学当过领导,在研究所搞过研究,在国企当过顾问,应该去体验一下民营体制的工作环境,感受挑战自我、承担风险的滋味。与此同时,扶持起一个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与生产基地,使之成为天津水产养殖教学、研究、实习、发展的平台。

  到这里刘茂春最想做的事情,是引进新品种,逐步替代传统品种。要说高产鲤鱼是他的研究成果,也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闪光点,搁别人可能会千方百计地维护,但他却积极努力改变。他说鲤鱼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传统淡水鱼市场非常不好,每斤几块钱也很少有人买。结果农民付出那么大的辛苦,到头来落得赔本赚吆喝。所以,必须加快引进新品种,改变养殖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让市民有好鱼吃,让农民有大钱赚。

  现在备受青睐的鲈鱼,通常被人们误认为是从海里捞出来的野生鱼。精明鱼贩和餐馆老板也将错就错,顺势赚大钱。如今,鲈鱼在饭店的售价,已高达每公斤近三十元,年节假日时甚至更高。其实,这种鲈鱼基本是人工养殖,农民海鱼淡水养殖的技术,就是刘茂春和他的助手们研究总结出来,然后无偿传授给养殖户的。

  十年来,为寻找和引进新鱼种,刘茂春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用他自己的话说,哪有好鱼,我就去哪。假如这句话出自年富力强壮汉之口,是豪迈是潇洒是志向,但若出自年近古稀且多病在身的老人之口,是责任是追求是忘我。刘茂春所在民营水产养殖公司的老总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从刘老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这些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冷水鱼种,其中包括集观赏、美食于一体的银雪鱼。这种鱼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更重要的是鱼肉的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被公认为对人体健康有益。

  那年冬天,为引进银雪鱼,刘茂春带着一位年轻助手去了黑龙江。当时那里雪花飘飘寒气逼人,在哈尔滨的研究所里与技术人员交流后,刘茂春执意要到牡丹江的基地去看一看。“这两地相差500公里,道儿忒远。再说牡丹江的气温已达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把您老冻坏了咋办?”当时助手很憷头,试图劝刘老放弃这个想法。“这我知道,但必须得去。”还有一次,刘老带人去山东考察人家从国外引进的鲈鱼,下车后他马不停蹄地看了几个基地,然后对司机说回天津。后来司机跟别人说:“这老爷子,一般人比不了。”

  一心为农民致富

  无论在哪引进的鱼种,都需在天津做适应性驯化,这些年刘茂春没少在这方面花心血。比如,原本生活在大海里的鲈鱼,如果人工养殖,需要一点点“淡化”它的生活环境,也就是说它要有个逐渐由咸到淡的过程。一年、两年、三年,当鲈鱼完全能“入乡随俗”后,才能送到养殖户的鱼池里。

  同样一亩鱼池,同样一种辛苦,但却有不一样的经济收益。38岁的苗建强是宁河苗庄镇大沙窝村农民,也是一位只能用双手搬动双脚方能慢慢移动的残疾人。得知苗建强是个不向命运低头的汉子,承包了集体36亩池塘,刘老所在的公司全力扶持他,不仅将养殖技术传授给他,而且还提供了销路好、售价高的卡拉白鱼鱼苗。2011年,苗建强的鱼池卡拉白鱼亩均产量达到85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07.1万元,引得周围乡亲都跑来参观学习。苗建强高兴地说:“我是个残疾人,过去生活靠救济。可现在我有技术靠山,总是养最新的品种,学最新的技术。从前年开始,他们把最新引进的卡拉白鱼提供给我,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售给我膨化饲料。2011年,我家的卡拉白鱼每公斤卖35元,还供不应求,扣除饲料成本,净利润达30多万元,比以前养殖传统品种武昌鱼多收入10多万元。”据了解,现在有上千个养殖户,跟着刘老所在的公司养鱼。

  了解刘茂春的农民们说,我们富了他比我们高兴,我们有问题他比我们着急。有一次,静海某养殖大户给刘茂春打电话,他带着哭腔说:“您快来看看吧,鱼一批批死。再这样下去,我也活不了了。”“别着急,我这就找车去你那。”那天,大雨滂沱,雨刷虽有似无,车艰难地在公路上疾驶,直接开到鱼池边。头顶着雨脚踩着泥,刘茂春仔细查看池里的鱼情,很快找到了病因,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您还记得这件事吗?”“太多了,哪记得过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刘老笑笑,不以为然。

 

相关阅读: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