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齐海来:不让百姓吃亏的“养鸡王”

发布时间:2012-10-23  来源:天津日报
摘要:齐海来在宝坻牛家牌镇很有名,不仅因为他是集饲料生产、肉鸡养殖和屠宰加工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掌舵人,更因为他带着500户农家养肉鸡,户户因鸡而富。当地百姓告诉记者,跟着齐海来养鸡,安心、放心、舒心,该操心的事他管了,价格的波动他扛了,如饲养量达到5千至1万只,

  乡亲们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更不能让乡亲们吃亏。虽说价格不稳定,养鸡有风险,但我既然带着500户农家干了这行,就得给他们一份保证,让他们养有所收,收有所获,获有所富,跟我一块走上致富路。

  齐海来在宝坻牛家牌镇很有名,不仅因为他是集饲料生产、肉鸡养殖和屠宰加工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掌舵人,更因为他带着500户农家养肉鸡,户户因鸡而富。当地百姓告诉记者,跟着齐海来养鸡,安心、放心、舒心,该操心的事他管了,价格的波动他扛了,如饲养量达到5千至1万只,每年可稳稳当当收入十万元以上,不出家门就把钱挣了……

  这么有名的人什么样?9月29日,记者专程来到宝坻采访齐海来。那天,他一早就扎进鸡肉屠宰车间,跟员工一起争分夺秒地把新鲜鸡肉装袋,发往天津、北京、唐山、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直到别人告诉他:“齐总,记者来了。”他才一边甩着手上的水,一边急匆匆赶来。他圆脸平头、敦实粗犷,给记者的感觉朴素简单,外表天生一副干事汉子样儿。实际上,他也确实是一个干事人,当年8千元起家,如今成了肉鸡年存栏量达15万只,年出栏商品肉鸡1100万只,日加工肉鸡产品3.5万只的“鸡王”。

  信任重于山

  40出头的齐海来,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政策让初中毕业的他,跃跃欲试地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想让穷了一辈子的母亲,有过上不愁吃喝的那天,于是开始养蛋鸡。当时,村里养蛋鸡户不少,家家指着养鸡致富。但是,人们感觉鸡虽然没少养,但致富的梦却始终遥不可及。原因何在?一是饲料价格波动大,高低贵贱全由不得你;二是鸡蛋销售没渠道,一斤鸡蛋卖多少钱全由人家定;三是饲料质量没保证,蛋鸡常下薄壳蛋,一斤也卖不出去,老实的乡亲们欲哭无泪。齐海来也遇到这个问题,他不明白咋回事儿,于是带着饲料找到位于廊坊的饲料公司,技术人员检验后告诉他,问题出在饲料配方上,应该添加的钙粉太少。“其实,那时我们购买的饲料里,常常不是缺这就少那,乡亲们吃亏上当的次数太多了,越养越心灰。”

  “海来,你小子脑瓜灵、能吃苦,能不能把村里养鸡户的饲料解决了?”“咋解决?”“你家开过面粉厂,鼓捣饲料有啥难的?你若能生产饲料,我们全买你的,省得让人骗了还找不着门儿。”那天,几位养鸡的乡亲专门跟他提了这件事,对他是个启发。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乡亲们对他的信任。回到家,他把两个哥哥找到一起商量,饲料厂干不干?见他那么有信心,两个哥哥也来了劲头。最后,仨人凑了八千块钱,撮起了饲料加工厂。加工厂成立后,齐海来办的第一件事是,花3万元到北京饲料研究所购买优质饲料配方。这之后,他又聘请专业人员,自己投资研发饲料,成了闻名一方的饲料加工大户,周边300多个养殖基地,与他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他说冲着乡亲们那份信任,我加工的饲料必须是最好的。

  饲料问题解决了,乡亲们又希望他把全村养殖户的鸡蛋销售承包了,跟他提这事时,还是那句话“你卖的多贵多便宜,我们信你。”还是这个信字,让齐海来抹不开面儿,点点头应承了下来。齐海来告诉记者,当时不是活儿揽了利益来了,而是活儿揽了麻烦来了。虽说那时他家装了部全村唯一的电话,联系事儿相对方便,但方便的结果,是跑的路更多受的累更大。那时夏天鸡蛋不好卖,找到买家人家提什么要求都得答应。比如,广州头天打电话要鸡蛋,第二天就得把鸡蛋送到北京南苑机场发广州。所以,他们哥仨就得分工,有人上午到各家收鸡蛋,有人下午雇车往北京送鸡蛋,整整一个夏天,他们就这么玩命转,没让一个鸡蛋“砸”在乡亲们手里。

  看得出,齐海来不是轻易言愁的人,但他还是有愁事。他回想最愁的事,是“非典”那年,按合同把乡亲们的鸡蛋全收上来了,却没办法运出去。当时有人劝他:“这是非常时期,你不收别人也说不出什么。”他摇摇头,心想小农小户养鸡不容易,经不起亏损。好歹自己比他们的“船”大,即使遇上风浪,也比他们有承受力。望着满满一屋,约40多吨的鸡蛋,“咋办?”哥哥问他,他也一脸茫然,只能天天守着电话,希望疫情有转机。但十天过去了,二十天过去了,还是没有转机。不能等了,他带人到冰窖买冰,放到搁鸡蛋的屋里土法儿降温,结果这一招儿真管用,让他一直坚持了一个半月,直到疫情解除,市场鸡蛋极缺,坏事变好事,非但没赔还赚了。当最后一箱鸡蛋被客户拉走后,齐海来眼圈红了。那刻让他懂了什么是风险,同时也让他感知了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

  一个不能少  2009年,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激发了齐海来扩大生产的热情。此刻,已经在商海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他,意识到新的商机来了,决定由饲料加工向畜禽繁育、养殖、屠宰、销售领域拓展。他知道这样不仅可以自己扩大再生产,还可以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一起致富。

  怎么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呢?说来很简单,农户只要自己建一个养鸡棚,其他事情全由齐海来的公司解决,包括提供鸡雏、饲料、防病免疫、技术指导、上门收购。最让乡亲们动心的是,齐海来承诺,无论肉鸡市场怎样波动,他的收购和收购价不变。这对农民来说,就像在一把“安全伞”下养鸡,可以“两耳不闻市场事,一心只养致富鸡”。见齐海来的政策这么好,一时间前来与他签合同养鸡的农户络绎不绝。说到底,他们信齐海来,心知肚明他是厚道人。

  那天,公司又来了一位想签养鸡合同的人,名叫张风新。负责接待的员工迟疑了,因为张凤新这两年给别的公司养鸡,赔了不少钱,能干好吗?员工拿不准,问齐海来怎么办?齐海来接待了张风新,详细询问了情况,感觉他是干事的人,有不怕挫折的雄心。虽然过去鸡养得不好,但责任不完全在他。于是,他不仅拍板与张风新签订了合同,而且还替他向银行担保了12万元贷款,盖了两个鸡舍,并为他提供鸡雏12000只,感动得张风新不知说什么好。他向齐海来保证,肯定把鸡养好,绝不让公司为他“坐蜡”。结果验证了齐海来的眼光,见齐海来这么信任自己,张风新把鸡养得格外精心,一门心思投入其中,吃住在鸡舍,当年就还上了全部贷款。这两年,他又盖了新房,甚至买了汽车。

  黄庄村的刘长利,是齐海来三年前“特批”的又一位养鸡户,也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户。当时齐海来知道老刘和儿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除了种地不会别的手艺。本来种地收益有限,再加上刘长利的老伴儿长年有病,家里非常贫困,没一家公司敢把鸡放给他养。万般无奈时,他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齐海来的公司。后来,齐海来听公司职工说,他已经来了几次,都被拒绝了,但倔强的老汉就是不走,他说:“只要齐总亲口说不要我,我二话不说,走人!”

  齐海来来了,刘长利说的第一句话是:“俺家忒穷了,要不儿媳妇也不会跑。俺爷俩没别的本事,但可以养鸡,而且我们养过,你就信俺一回。”这番话打动了齐海来,他对记者说:“帮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对方一定会记住你的真诚。”这回,齐海来又“赌”赢了一把,他给刘长利提供了7000只鸡雏,45天后刘长利向公司交了第一批合格的肉鸡。如今,三年过去了,刘长利爷俩还在养鸡,但日子跟三年前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你这样做,没‘赔’过吗?”记者问,“当然赔过。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意思是养活物,就有风险。其实,农户一时还不上饲料款、鸡雏款的事,时有发生。但我的原则是,他们一时的困难,我能帮就帮。这次还不上,下次一起还,下次还没还上,就再等等。人心换人心,我不担心他们失信。”说到这,齐海来笑了,笑得很自信很自然。去年,市场行情不好,肉鸡市场价为每斤3.78元,但他跟农户合同订的是每斤5元。收鸡时他给农户一分不差,结果自己赔了300多万元。他对员工们说,甭管咋着,不能亏农户。

  风险我来担

  用形象的语言讲,带着500户农家养鸡的齐海来,就像驾驶着一条大船的船长,他要保证航行、保证安全,还要找到可以挣钱的目的地。可想而知,一路走来的他,遇到的困难,是外人无法想象的。况且,他再有实力,也是个没有靠山、没有雄厚资金储备的民营企业,闪失不得。

  齐海来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似乎没轻松过。尤其头几年,找市场是他最犯愁的。那时,没人知道他的压力,他也不愿意跟人说,更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打蔫”的样儿。实在太累了,就到母亲那去喘口气,吃一顿母亲做的饭,心里就会轻松好多。有一天中午,他进门抓起桌上的馅饼往嘴里塞,母亲看到了,连忙抢了回去,又递给他另一个。“为啥?”他觉得很奇怪,但咬了一口全明白了,那个馅饼馅少。当时他没说什么,但眼泪却悄悄流了出来,他知道世界上最疼自己的人是娘。

  肉鸡45天的生长期,你找没找到买家,都得从农户家收上来。而且肉鸡的特点是,到时必须屠宰,否则就会自行死亡。屠宰没问题,问题在销路。那时齐海来还没有冷冻库,屠宰的肉鸡,若不及时销出去,就会变质变坏。说到这,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两年前,他听说呼和浩特市有个禽类大批发商,于是专程开车去找这位老板。到了人家公司,向接待员说明来意,又递上名片,对方微微一笑说:“对不起,老板出差了,以后再来吧。”说完,人家忙别的去了。齐海来不甘心就这样打道回府,他跟司机说:“这两天咱帮着他们公司干活,反正怎么等也是等。”

  其实,齐海来心里很清楚,人家是推辞。齐海来的司机告诉记者,那两天他们天天跟着那位老板公司的员工装卸货,也不知道这是齐总演的“苦肉计”。直到两天后的傍晚,这位大老板回公司,恰巧看到穿着西装的齐海来跟着一起装车,他问领班:“这两个是你们说的从天津来的人吗?”领班点头,老板心头一热快步走向齐海来,把他拉进自己的办公室,当即拍板订了齐海来5吨肉鸡……从此,齐海来跟这位老板成了商业伙伴,也成了莫逆朋友。如今,齐海来每月发往呼和浩特的肉鸡,达50多吨约3到4万只。

  “真的,现在我才知道,一个人想干事业向前走,脚下永远有需要跨越的横栏。在别人看来,我把企业做成这样,应该可以喘口气了吧?其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眼下最受制约是物流。由于物流成本太高,农户和消费者都得不到实惠。假如,我有自己的物流车队,让公司直接对接市场,那样城里老百姓会更得实惠。”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今,齐海来的为人做事,在当地百姓中有口皆碑,他们说:这是个好人,别看不咋会说漂亮话,但净为百姓干实事,像共产党员的样儿。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