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县新泉镇凤南渔场,鱼池的水有些浑了。
“鱼开始动了!”杨新民有些兴奋,招呼渔场工人抓紧割草喂鱼。
杨新民,湖南洞庭黄龙原生态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名片上特意突出“原生态”3个字。
“草鱼姓‘草’。吃草长大的草鱼,味道鲜美。生物链上的其他鱼类也‘受益匪浅’。吃草鱼排泄物的鲢鱼、鲫鱼,吃小鱼小虾的青鱼、鳜鱼,肉质更嫩更鲜。”杨新民快人快语,满脸自豪:“过去,为了单纯追求产量,全部用饲料,养肥水鱼,虽然也赚钱,但水质越来越差,鱼的品质逐渐下降,吃的时候甚至有煤油味。”
改用牧草替代饲料养鱼,品质好,价格高,但产量低。是否得不偿失,有无推广价值?
2005年开始,杨新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池塘旁、马路边、隔堤上,到处都长满了草。正在割草的张师傅介绍,这是本地品种黑麦草,每亩产量只有4吨,但是耐寒。
记者发现,路边有不少新堆起来的小土堆。张师傅说,这些土堆下面,是美国矮象草和桂牧1号草,每亩产量达15吨甚至20吨,但怕冷。他扒开一个小土堆,“莫小看这些草现在趴在地里‘冬眠’,等天气一回暖长得飞快,有时,刚割完不一会就能长出几厘米呢。”
新的养殖方式吸引了专家的注意。
湖南农大、省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将牧草转鱼草作为研究课题,特意在凤南渔场开展牧草养鱼与饲料养鱼的对比试验,派来两名研究生常驻基地,跟踪研究。
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营养、抗病、肉质、生态等多个重要指标方面,牧草养鱼都超过了饲料养鱼。
杨新民掰着指头算账:30公斤草能长1公斤鱼。牧草的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塘里的鱼最喜欢吃了。美国矮象草、桂牧1号草,种一次可割好几年,再生能力强,耐刈割,而且与黑麦草形成季节互补:四五月,黑麦草枯了,美国矮象草、桂牧1号草噌噌噌地长起来了。
草长得快,可鱼长得慢。一亩水面,用饲料喂养,年产量1000公斤;而用牧草养鱼,年产量只有300公斤。
牧草养鱼,划算吗?
杨新民告诉记者,自从种草养鱼后,产量虽然不如以前,但养鱼成本降低了。鱼的口感好了,价格自然也高了。过去饲料喂的鱼每公斤12元钱还不好卖,现在吃草的原生态鱼每公斤20元还俏得很,过年时每公斤卖到了24元!这样算下来,与饲料养鱼相比,牧草养鱼的综合利润要高10%。
在采访中,一位益阳的渔民慕名来向老杨取经。杨新民笑呵呵地说:“今年,已有10多位养殖户到我这里参观,听我一算账,都开始种草养鱼了。”
尝到了生态养鱼甜头的老杨,去年将牧草养鱼的水面由800亩扩大到2600亩,全年实现销售收入900多万元,盈利200多万元。
数字的背后,蕴藏着不少“财富密码”。
杨新民一一道来:“品牌、技术、市场是牧草养鱼的3个支点。”品牌方面,公司注册了“洞庭黄龙”商标,养的草鱼、青鱼、鲫鱼,全部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认证”;技术方面,请省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湖南农大的专家、教授作技术指导,相继成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小区,湖南省草鱼健康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基地,湖南农大教学科研基地和牧草转鱼草、草鱼食用苎麻示范基地;市场方面,已和长沙、上海等地的水产批发市场签订产销对接协议,产品供不应求。
在杨新民示范带动下,周边乡亲们也纷纷放弃投肥养殖,改为牧草养殖。杨新民牵头成立湘阴县黄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如今,已有126户养殖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水产养殖总面积达1.8万亩。
站在鱼苗池边,看着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杨新民开心地介绍这些宝贝们吃的“营养套餐”:小鱼苗,就是“水花”,吃面粉、豆浆、咸鸭蛋黄;500克左右的“老口”,放到大湖去吃牧草了,“看到鱼大口吃草,心情就格外舒畅。”
一双套靴,一把割草刀,一套养鱼经。生态养鱼的杨新民,就这样沉醉在江南水乡。
专家求解:
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
省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 肖光明
“洞庭黄龙”牧草养鱼的成功,关键在于把握住了水产养殖数量、质量、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发展了水产养殖,又保护了水生态环境。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开展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修复试点,推行标准化养殖。这是养殖业发展的一个新信号,意味着养殖业即将加快转型升级。
湖南的养殖业要把握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确立生态健康养殖理念,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