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应城市海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会员户、川江村村民黎华云为水库养殖的鱼投撒鱼饵。
蒲北街228号,位于湖北省应城市杨河镇,这个地方时时牵扯着全镇28个村水产养殖户的神经。
杨河镇有39个村,12000亩养殖水面,蒲北街228号的“海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就联合了拥有1万亩养殖水面的28个村的养殖户。
刘富林,41岁,海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自己的300亩鱼塘请专人看管,一心一意负责合作社的事务。
海阔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5月,成立合作社源于刘富林的几次购苗、卖鱼的经历。
2008年元月,刘富林到仙桃买鱼苗,卖给他的鱼苗不仅价格高,别人还不愿意卖。“一池鱼苗12500公斤,我只需要10000公斤,不足一池鱼苗的量,别人宁可不卖。”
他的鱼拿到市场上,那些大客户很少问津,因为量有限,别人“吃不饱”,他只有压低价格销售。
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让养了10年鱼的刘富林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不吃价格亏”、驾驭市场。“有规模才能拥有话语权。”他下决心联合7个养殖户成立了合作社。后来合作社成员发展到28户、51人。
“我们的鱼80%销往安徽、河南、东北3省,10%销往大悟、随州和孝南的南大市场,10%本地消化,一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
“客户电话一来,我就按客户品种、规格要求和养殖场打电话组织货源,我们能在28个养殖场调拨,青、草、鲢、鱅、武昌鱼、细纹斜颌鲴,要什么品种、多大的量我们都能满足。”规模大,又能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合作社销售的鱼每公斤要高出4角到1元钱。
应城市水产局副局长胡新德告诉记者,合作社的鱼价格高,除了在量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外,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水产局专门派了一个工程师负责合作社养殖户的鱼病防治,定期请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水产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合作社统一购买鱼苗、鱼饲料,统一鱼病防治、水质监测,统一技术标准,并通过规范养殖行为保证了产品质量、产品安全。
刘富林点开他的手机上8月16日的信息:“近期连续高温,水质过肥,易造成氨中毒,引起翻塘死鱼,渔民朋友应注意调节水质、减少施肥、控制投饵,防止翻塘。”水产局每月两次发信息提醒注意事项,刘富林再把这些信息转发给养殖户。
合作社还对遇到困难的养殖户及时帮扶。养殖户王登保,去年7月由于投肥过高,80亩鱼塘全部翻塘,损失10万元。合作社帮助他抵押贷款、改水、补充苗种、恢复生产,去年12月他就全部还清了贷款。
现在,在水产市场上“海阔”就是硬招牌,有了市场话语权。
安陆人伊明锋,2003年在杨河承包了400亩鱼塘,2009年加入合作社。他给我们算了一下账:“鱼苗、饲料、药物、肥料的成本比以前低,鱼的价格卖得比以前高,再加上合作社引进的新品种细纹斜颌鲴肉质细腻,市场价高达20元每公斤,我现在每年的收益8到10万元,和以前相比翻了一番。”
伊明锋竖起三个手指:“加入合作社的51名成员年人平增加收入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