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砂梨才开花,就有外地的水果商贩打电话前来预订了。”3月22日,湖北省老河口市阳办事处太山村村民尹明杰高兴地说。“自从市里的砂梨统一注册为‘汉水’商标后,外地的商贩便主动上门收购,不像过去我们走街串巷吆喝着散卖,吃苦受累还卖不上好价钱。”
尹明杰家有3.8亩地,5年前他种了一亩砂梨,去年纯收入1.3万元。
老河口市有31.5万亩沙化土地,十分适宜砂梨生长。通过多年的努力,该市已发展汉水砂梨11万亩,年产量25万吨,产值3.8亿元,形成产业优势凸显和知名的百里汉江水果走廊。
尹明杰所在的太山村,种植砂梨有近30年历史,是小有名气的砂梨生产专业村。该村生产的湘南梨和黄花梨,个头大、味甜、汁多,批发价一度高达每公斤2.4元,加之这两种梨产量高,农户每亩的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但是,随着浙江、江苏等地的砂梨生产快速发展,加上老河口砂梨品种以20年前引进的“黄花”、“湘南”为主,品种老化和品质退化严重,该村的砂梨生产受到冲击,果农的收益受到影响。怎么办?该市果品办马上向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求援。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秦仲麒研究员开出良方:通过“高接换优”的方法,改造老品种,嫁接新品种,再辅以套袋等技术措施,提高果品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梨果市场竞争力弱、种植经济效益低的难题。
说改就改,2006年,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当年村里部分果农就高接改换了梨园,品种为圆黄梨、黄金梨。2008年,该村砂梨亩产量达2000公斤以上。由于是新品种,加之采取套袋等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每公斤梨卖到4.80元,每亩纯收入达到近8000元,一年的纯收入是技术改造前的两倍多。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和湖北果蔬研究专家的帮助下,老河口市还培育出早、中、晚等15个优质特色品种。
“在优良品种圆黄树枝上,一根长约80厘米的枝条挂有10个果,重达5公斤;在新品种西子绿树上,一个花枝上结出3个大小均匀的砂梨,重约1公斤,能卖8元多钱。”3月22日,正在太山村指导“高接换优”的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少东对新品种的好处如数家珍:果大、口感好、耐存储、好管理,8月中旬才上市避开了其它品种上市的高峰期。
唐少东还向果农们大力推广“一块板、一盏灯、一块模、一碗酒”等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他说,该技术比打农药每亩成本降低了273元,而且果品质量大大提高,达到了绿色无公害标准,更是通过合作社走进了大型超市,价格也由每斤1.5元卖到了2.6元。合作社还免费向果农提供梨树苗、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目前已经有加盟果农1.2万余户,拥有25支专业技术服务队。
太山村砂梨产业的发展正是老河口市发展砂梨产业的一个缩影。有了优质的果品,销售又成了一道难题。往年,老河口市的果农们各自为政,打出五花八门的牌子。品牌林立的后果之一是好梨卖不出好价钱。
2006年初,老河口市水果协会将全市15个砂梨品牌统一注册为“汉水”牌。该市水果协会会长杨遂胜精心制作了“汉水”牌砂梨网页。广东客商程万鹏兴奋地说:“老河口市砂梨形成统一品牌后,价格好,出手快。”
此外,该市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湖北香园食品公司、仙仙果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在全市7家水果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果树专业合作社,11个果业协会的带动下,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目前,全市优质砂梨面积已发展到11万亩,年产量25万吨,产值3.8亿元,实现了现采现销,农民年增收2300万元。
为更好地推广“汉水砂梨”,老河口市从1999年开始举办梨花节,至今已举办12届。以节为媒,搭建优质梨销售平台,使老河口砂梨产业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去年“汉水”牌优质砂梨还被湖北省农业厅认定为湖北三大名果。
名品档案
湖北省老河口市地处汉水中游东岸,沿江的冲积沙洲较适宜砂梨生长,因此成为汉水砂梨的主产区。该市相继引进国内外优质砂梨品种,对现有梨园进行“高接换优”,推进水果产业升级增效,培育的新型汉水砂梨体大、皮薄、甜脆、口感好,深受市场青睐。目前,全国唯一设在县级单位的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落户于此。此外,老河口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44个梨优势区域重点县级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