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梦想着能在城里开拓一番事业,可是下岗却让他的梦破灭了。刚开始,回归田园的他无奈地随父亲种植蘑菇。后来经过琢磨和创新,他发明了新的种植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他的蘑菇种植基地被授予了“团中央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称号。他就是林金榜。
下岗后被迫务农
在翔安内厝镇莲塘宏路村,记者见到了30岁出头的林金榜。他衣着朴素,身体清瘦。看着眼前一座座蘑菇生产大棚,他不禁露出了丝丝笑容。
他说,之所以与眼前这些大棚结缘,是因为有着一段伤心史。他告诉记者,他家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98年,他在岛内一家建筑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好景不长,公司改制,他下岗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只能回家。他闲在家里无事,看见父亲忙里忙外,便帮着父亲在田地里种菇。
他说,一开始只是无奈之举,心里面总觉得有落差,后来逐渐喜欢上这一行,决定留在家乡,专心种菇。
创新造就“蘑菇大王”
随后,林金榜带着记者走进了他的生产大棚。打开冷冻库,在整齐的货架上,可以看见白花花的一片。他介绍说,这些是新产品,名叫杏鲍菇。
他说,1993年,他的一个朋友在日本吃到了杏鲍菇,觉得味道爽滑鲜美,这引起了他的兴趣。杏鲍菇需要生长在13℃—18℃的环境里,而当时没有技术和设备,想在厦门成功培育杏鲍菇几乎是一个梦。尽管如此,他还是委托朋友从日本将杏鲍菇的种子带了回来。
于是,他和父亲开始摸索起来。他说,自然状态下,杏鲍菇只能在冬天种植,而且长得也不好,于是他决定引进冷库技术。用冷库种菇,在当时是一项巨大的投入,而且因为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要担较大的风险,但他还是坚持要做。他听说马巷蔬菜公司的冷库只用夏季,兴奋地跳起来,迅速与蔬菜公司谈租借的事情,最终达成了协议,开始了冷库种植杏鲍菇的道路。
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他发现墙式竖直的方法对菇类生长更有利。2007年,他首次采用了墙式种植法,大大提高了杏鲍菇的产量。2009年,他正式注册成立了公司,种植规模达到3000平方米,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
想带全村人一起致富
2009年1月,他的蘑菇种植基地被授予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目前,该见习基地来了几个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林金榜脸上洋溢着笑容说,年轻人爱搞创新,有新的点子,他尽量放手让年轻人去实验,没想到有时效果还真比按照经验做好。“我还能成大学生的老师,做梦都没想到!”他说。
林金榜说,目前他正筹备成立一个蘑菇农村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蘑菇种植散户整合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希望能带动村里人一起致富”。
下岗农民成“蘑菇大王”带动村里人一起致富
发布时间:2009-09-03 来源:中国三农资讯网
摘要: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他发现墙式竖直的方法对菇类生长更有利。2007年,他首次采用了墙式种植法,大大提高了杏鲍菇的产量。2009年,他正式注册成立了公司,种植规模达到3000平方米,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其他人正在看……
- ·福建泰宁:吴建华 赶着香猪奔富路
- ·福建宁德笕下村:葡萄架下敲开致富门
- ·福建蕉城:“混搭”种植让农民致富有道
- ·浦城养殖贵妃鸡 每斤八十不嫌低
- ·福建龙岩“仙草大王”义务教农民种“草”赚钱
- ·福建安溪县:水里瓜菜无公害 施农产有得卖
- ·福建:黄石金山村民菜地里抱出“金娃娃”
- ·福建建宁县:梨明星,带着“粉丝”发梨财
- ·福建文坊村村官项新文:科技富民领头羊
- ·福建南安市东田镇凤巢村:“抛荒村”变身“鳗鱼
- ·闽清尚德村30余村民种植鹿角灵芝 打开致富之门
- ·福建宁德:林下养土鸡 山林添生机
- ·福建永春县:房前屋后竹柳树 生态致富两不误
- ·福建古田县:外来“小媳妇”变成致富“领头雁”
- ·福建将乐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农民收入过万
- ·福建:一个渔村的“海带致富经”
- ·福建三明:种植致富带头人 张元勤
- ·养猪达人手脚慢?智障人士不为难
- ·回乡创“竹林人家” 农家乐土得掉渣
- ·武平一大学生返乡种植中药材 年收入达2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