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牛网 > 养牛新闻 > “奶荒”背后让谁慌?(2)

“奶荒”背后让谁慌?(2)

发布时间:2013-10-21  来源:新农网整理
摘要:■乳企之难: 成本居高、恶性抢奶埋隐患,无牛式发展现弊端 奶荒让乳企日子也不好过。 一些品牌纷纷提价、调结构:优先生产高端产品,压缩中低端产品。低端奶利润仅2%3%,而高端奶产品有20%30%,企业肯定得图效益嘛

  ■乳企之难:成本居高、恶性抢奶埋隐患,“无牛式”发展现弊端 

  奶荒让乳企日子也不好过。

  一些品牌纷纷提价、调结构:优先生产“高端”产品,压缩“中低端”产品。“低端奶利润仅2%3%,而高端奶产品有20%30%,企业肯定得图效益嘛。”一位乳企市场部人士说,这也是一种无奈选择,毕竟要让出不少市场。

  而占北京液态奶市场半壁江山的三元仍在坚守。“我们每天原奶缺口有200多吨,但还是要保障经济装的供应,坚持不涨价。”吕淑琴说,一是出于国企的社会责任,二是考虑市场份额,一旦丢了很难再夺回来。“现在原奶价格同比增长了50%,要靠千方百计节本来消化。”她说。

  更大的压力是来势凶猛的奶源抢夺战。作为三元14年的合同户,何永利的牛场已经来过好几拨业务员,其中不乏一些乳业巨头。“价儿一个比一个高,有的1公斤多给你5毛钱。”何永利说,经过三聚氰胺事件,他觉得诚信最重要。“有的企业旺季加价抢奶,淡季压级压价甚至拒收,咱跟着折腾不起。”

  吕淑琴最担心的是,恶性竞争抬高了奶价,可能催生不法牟利。有的企业是否会放宽质量标准,让不合格的奶流入市场,这些都有前车之鉴。“每一次质量事件受伤的都是整个行业。”

  恶性抢奶的背后,暴露出乳品企业发展模式的弊端。专家估算,在养殖、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中,奶牛养殖资金投入占六成,而其利润收益仅占两成。养殖投入大、风险大、利润低,一些乳品企业渐渐远离了奶牛,“无牛式”发展,竟能快速抢占市场。而一些自建牧场的企业,却走得步履蹒跚。游戏规则失当,产业利益机制失衡,导致国内奶源建设整体落后于市场发展。

  未来乳品企业的竞争,关键在对优质奶源的控制上。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乳品企业纷纷加大投入用于奶源升级和牧场建设,其中不乏兴建“万头牧场”的,有关人士担忧,不顾资源环境承载力,从“无牛式”发展到“万头牧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有多大资源做多大市场,和质量相匹配的速度,才是最适合乳品企业的速度。”吕淑琴说。

  ■产业之策:解奶源之困,不能盲目追求牧场规模,要发展“一体化奶业”

  “奶业的基础在奶源,推动奶业转型,首先要从奶源建设抓起。”王济民说。奶牛养殖周期长,从孕育到产奶需要两年半时间,科学合理规划奶源布局,适度规模发展,是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是必然选择,虽然看上去有些残酷,但散户终将被淘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成福表示。大户何永利也认为,单产、奶标、质量安全,每一个指标都是散户难以越过的门槛。“拿单产说,一头牛年产奶低于6吨,肯定赚不到钱。”

  针对目前一些企业兴建“万头牧场”现象,王济民认为,奶源建设不能盲目贪大。“万头牧场”带来的技术难题很多,比如饲料、土地等经营成本剧增,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在中国,最适宜走家庭牧场路线。”他说。

  呼和浩特农牧业局局长范挨计认为,规模化养殖要因地制宜,一是鼓励奶农建设家庭牧场,规模控制在百头左右。二是吸引民间资本进行规模经营,规模控制在千头左右。三是支持乳品企业自建牧场。四是推广奶联社模式,吸纳奶农合作生产、奶牛入社、保本分红。

  不少专家建议,当前应对“奶荒”,要加强奶源检测和监管力度,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安全。

  王济民说,从长远来看,应着眼于发展“一体化奶业”。构建“种养一体化”、“养加一体化”模式,鼓励乳企自建奶源基地、养殖企业自建乳品加工厂,改变长期“重生产、轻奶源”的产业发展失衡局面。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