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农集体逃离养牛业(3)
发布时间:2008-11-13 来源:中国经营报
摘要:“奶挤得越多,亏得越大,牛养得越多,赔得越厉害。”这句奶农编的顺口溜反映了他们普遍的遭遇,因此内蒙古、河北以及山西等地区出现了集中宰杀奶牛的现象,一些母牛犊被直接批量宰杀。 更悲哀的是,当全球农产品上
“奶挤得越多,亏得越大,牛养得越多,赔得越厉害。”这句奶农编的顺口溜反映了他们普遍的遭遇,因此内蒙古、河北以及山西等地区出现了集中宰杀奶牛的现象,一些母牛犊被直接批量宰杀。
更悲哀的是,当全球农产品上涨,奶业迎来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外奶农收入翻番时,中国奶农却在抹着眼泪卖牛宰牛。
根据统计,国际市场牛奶价格在过去10年中涨幅不过20%,而在2008年的前三个月里涨幅超过了100%。此轮凶猛涨势的背景,是全球通货膨胀尤其是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国内奶农承受着与国际奶农同样高价格的饲料成本,而国内的原奶收购价格却上涨有限。”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奶牛营养博士乔富龙认为,中国乳品安全的巨大责任,实际上是由高度无组织而又最为无助的广大奶农在承担。
近日,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文俊表示,预计奶价下降不会持续很久,包括新希望乳业控股总经理李成云在内的多位行业人士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有业内人士预测,原奶价格预计入冬后将回升。
“不管价格怎么回升,我们也不养牛了。”已经在沈阳打工的赵玉铭回应记者。
新闻DNA
乳企恶性竞争引发利润集体下降
“乳品企业不是恶魔。”奶农被挤压的同时,一家乳品企业的负责人也有一肚子苦水,“ 原奶收购价格、包装成本、运输成本、人力成本、辅料成本以及营销成本,哪一项不在大幅度上涨?”
但奇怪的是,在终端市场上,乳品企业却并不敢轻易提价。
成本倒逼
成本上涨的烦恼,从第一环节“原奶收购”开始,便对乳品企业进行滋扰。
2008年,以内蒙古地区为例,原奶收购价格从0.8元/斤已经上涨到了1.2元/斤,上涨幅度达到了50%。
乳业公司收下鲜奶后,原奶要装上奶罐车运输到加工厂,这个环节的主要消耗的是汽油,而汽油价格在最近两次价格调整中上涨幅度就超过20%。
原奶送抵工厂后,要经过杀菌冷却,其间消耗的电价也已经上调。
最后,牛奶送上包装流水线,所用的百利包(塑料)和利乐枕、利乐砖等价格均有不同幅度的上调。
以上各个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人力成本,在涨幅最大的地区,1年内上涨幅度达到了50%。
“牛奶下线后,成品奶从工厂经冷藏物流车运输,最后在超市上架,交进场费、堆头费等,还得让乳品企业掉一层皮。”内蒙古某乳品企业负责人诉苦,今年以来,这家乳品企业的营销费用已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
与此同时,乳品企业在终端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涨幅度有限,一般控制在25%以内,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价格和市场份额之间的平衡。以蒙牛和伊利为例,两家企业的利乐枕小包纯牛奶原价为1.8元、1.7元,经过两次调价后,目前价格为2.2元、2.0元,上涨幅度为22%和18%。
上述内蒙古某乳品企业的负责人估算,从2007年初开始,乳品企业的成本上升幅度已经达到了40%~50%,而终端市场的零售价格最多上调25%。
河北乳品企业三鹿集团的年报显示,2007年,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100亿元,同比增长15%,但是利润下降幅度却达到了两位数。根据河北省食品工业协会统计数字,2007年,河北省乳制品行业销售收入达到了197亿元,同比增长35%,但是利润却下降了17%。显然,在企业成本急剧上升的同时,终端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牛奶成品价格上调空间缩小。
市场份额之争
“目前我国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只有3%~7%左右。由于乳品加工企业在销售市场上的残酷竞争,大部分中小加工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中美奶牛研究中心主任李胜利说。
尽管承受着各种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乳品企业却并不愿动用上调零售价格的手段。
相反,最近在超市卖场内各大乳品企业反而在下调价格,乳品买赠、打折等促销活动愈演愈烈。
在北京朝阳区一家京客隆超市内,原价40多元的16包光明优 纯牛奶,打出了19元的促销价。蒙牛、伊利等品牌的奶产品也不甘示弱,买赠活动花样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