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奶农集体逃离养牛业

发布时间:2008-11-13  来源:中国经营报
摘要:当怀揣着“每头牛每年至少能带来3000元纯收入”财富梦想的奶农们经历了饲养成本上升、原奶收购价格下滑的打击,以及面临“负债”、“破产”等严酷局面时,他们总结出“奶挤得越多,亏得越大,牛养得越多,赔得越厉害”的顺口溜,最终奶农们选择了“逃离”奶牛养殖业
当怀揣着“每头牛每年至少能带来3000元纯收入”财富梦想的奶农们经历了饲养成本上升、原奶收购价格下滑的打击,以及面临“负债”、“破产”等严酷局面时,他们总结出“奶挤得越多,亏得越大,牛养得越多,赔得越厉害”的顺口溜,最终奶农们选择了“逃离”奶牛养殖业。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乳品企业压低原奶收购价直接导致了奶农们的蚀本,但乳品企业也有一肚子苦水:各生产环节的成本上升、恶性竞争下的零售价格低迷……
  尽管奶农和乳企各自都有难言之处,但在利益链上,“亏损压力”的传导方向始终都是从乳品企业滑向奶农。这种畸形的传导体系背后揭示出中国的乳业上下游之间长期缺乏的“利益共同机制”。
  
一线调查
中国奶农在“乳业牛市”中破产
  一个个养牛小区的铁栅栏门紧锁着,一排排牛舍空空如也,一片片奶牛饲养基地已被茁壮成长的玉米占领。
  这是记者7月9日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的奶牛基地看到的场景。
  曾经中等收入的农民,在拥有几十头黑白花奶牛、经历了近几年奶价“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后,不得不接受“破产”、“负债”的结局。
  据记者调查,目前舍伯吐镇当地超过一半的奶农正“逃离”奶牛饲养业,他们或重新务农,或转而饲养价格看涨的猪,或是出走他乡打工还债。
“牛吃的是血汗,挤出的是白水”
  老赵的噩梦从黑白花奶牛开始。
  早在2003年时,一家大型乳品企业为了拓展奶源基地,与内蒙古通辽市政府达成协议,入驻通辽市,同时在当地成立乳业公司。
  通辽市当时大约有1000户奶牛养殖户,该乳业公司与政府联姻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农户、下岗职工以及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人们参与奶牛养殖,而政府和该乳业公司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据老赵回忆,当时的宣传口号是:每头牛每年至少能带来3000元的纯收入。如此算来,10头就是3万元,100头每年就能盈利30万元。
  在盈利公式的刺激之下,通辽市辖各旗村镇的人们纷纷转行,开始养殖奶牛。
  老赵,名赵玉铭,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人。2003年,当赵玉铭的生活开始蒸蒸日上时,中国的乳品行业正在“疯狂”地展开争夺奶源地的大战。前述乳业公司正是此时通过当地政府,号召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人们饲养黑白花奶牛,并在通辽市各乡镇建立牛奶收购站,奶站院内建养牛小区,奶农可申请在养牛小区内自建牛舍。所有牛奶由奶站集中采收,然后向乳业公司供奶。
  赵玉铭是在2004年下半年买下了当地农业银行拍卖的45头牛,总价45万元,赵玉铭只有通过当地农行贷款才能买牛。科尔沁左翼中旗农业银行支行向赵玉铭提出的条件是,赵须以房产做抵押,先支付15%的订金,即7万元现金,银行便可提供其余85%的贷款。
  2004年11月,赵玉铭办理房产估价时得知其旅店和牛舍的估价额不能全额抵押,赵玉铭只有向邻居老郭求助。邻居老郭同意将家宅和其名下的修理铺作为抵押。老赵这才凑齐了购牛所需的全部贷款。
  根据奶农、奶站、乳业公司所签订的三方协议,2004年至2007年,乳业公司向奶站收购牛奶的价格预定为1.72元/公斤。不幸的是,在此之后,1头牛每天需要的近10斤饲料的价格开始不停地在上涨而原奶收购价却降到过1.6元/公斤。
  “牛吃的是血汗,挤出来的却变成了白水。”老赵形容说。
  饲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乳品企业之间的促销大战也硝烟弥漫,在超市中出现过牛奶比水贱的怪现象。
  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3年时间里赵玉铭通过向乳业公司供奶收入6万元,出售公牛犊收入3500元,总计收入63500元。而在这三年里,赵玉铭建牛舍、购买草料、药费及配种、饲养员工资等开支总共345000元,3年亏损额达281500元。除此之外,还有更严重的蚀本。赵当初先期定金及抵押贷款45万元买来的45头奶牛,3年下来总的利息已达8万元,在2007年年底,赵玉铭无奈将45头牛全部转让时,只卖了14万元,一进一出外加银行利息,使赵玉铭亏掉39万元。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