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商务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5月20日至26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上涨1.1%,结束自2月中旬以来的持续回落走势。鉴于自去年10月份以来,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已连续6个月处于2%以上高位,人们不免担心猪肉价格走强,将给CPI推波助澜。近年来,猪肉价格近乎规律性的涨涨跌跌,日益牵动着消费者的神经。“猪周期”是如何形成的?与CPI有何关系?如何运用各种手段防止猪肉价格过度波动?能否最终破解“猪周期”?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什么是“猪周期”
在供求关系作用下,我国生猪市场呈现周期性的价格波动,业内人士称为“猪周期”。一般走势是:猪肉价格上涨——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增——市场生猪供应大增——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再次上涨。
“前年上半年行情最好,一头猪能赚1000元。去年年初以后,猪饲料价格涨得太厉害,好时一头猪能赚一两百元,多数时候要亏一点。今年2月份以后,生猪价格连续下跌,大家都在亏损。我自繁自养,自盖养猪场不用交租金,也只能保本。养猪就是这样,三年大涨,三年大落。”养猪户黄鹏程对记者说。黄鹏程是湖北省蕲春县刘河镇莲花村人,养了10年猪,常年存栏60头。他告诉记者,春节后生猪价格处于谷底时,由于养猪亏钱,有的养殖户甚至杀存栏母猪。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管控市场,消费者需要肉票才能购买猪肉,并不存在‘猪周期’。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5年国家放开肉价,当年猪肉产量比上年增长了13.5%,价格涨幅达34.8%。市场化之后,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开始逐渐形成。”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对记者说。
为研究生猪价格波动规律,农业部组织了课题组,研究报告认为:我国生猪价格呈波动中增长的态势。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先后经历了6次明显波动。波动的平均周期为5至6年,上升期和下降期均为3至2.5年。为何大约是3年呢?这是因为,“猪周期”的存在与生猪的养殖周期性相关,从乳猪出生到生猪出栏一般需要5至6个月,而能繁母猪数量的增加需时更长,约为9个月。生长周期较长、途中很难改变,是生猪养殖的自然特点。
李国祥说,2006年后,“猪周期”呈现一些新特点。首先是振幅加剧,波峰波谷差距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后,生猪每公斤价格波动价差,由大约4元扩大至10元以上。其次,时间间隔明显缩短,一个周期约3至4年,上升期2年,下降期1.5年。另外,饲料价格波动使猪周期更为复杂。受国际大豆价格上涨影响,自前年12月12日起,作为猪饲料重要组成部分的豆粕价格一路飙升,到去年9月初,豆粕现货价格每吨已高达4900元,此后又显著下跌。这些都增加了“猪周期”的不确定性。
据统计,生猪出栏量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就将可能引起后期猪价6个百分点的波动。而养殖户总是以现有市价,去预期未来的收益,往往赶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这加剧了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猪价为何能影响CPI
为什么要高度关注“猪周期”?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养殖户的盈亏,而且与居民“菜篮子”、CPI密切相关。最近几年,人们提到物价形势,往往就想到猪肉。猪肉价格一涨,人们就担心物价要涨。作为一种普通肉食产品,猪肉为何有此“殊荣”呢?
回顾近年来猪肉价格和CPI走势,不难发现,历次CPI大的波动,猪肉价格都先声夺人,甚至推波助澜。
“物价涨时,猪肉价格涨得飞快。”在北京陶然亭菜市场卖了10年猪肉的河北衡水小伙李景松对记者说。2002年他刚到北京时,白条猪肉进价一斤才4元。大约从2003年10月开始,突然起涨,到2004年国庆节前已经到了6元。猪肉价都快赶上牛肉。接着明显感觉房租、衣服都在涨价,生活压力一下子大了很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李景松的直觉。2003年以前一些年,猪价平稳,“猪周期”不明显,CPI波动也很小。其后近10年间,我国CPI有过两次明显上涨,同期猪价也大涨。一次是2003年至2004年,一次是2007年至2008年。2003年11月,CPI突然涨到3%,此后一年时间,CPI每月同比增幅基本都在3%以上,一度甚至高达5.3%。也是从2003年第四季度起,猪肉价格显著上涨,几乎一天一个价,节节攀升,一直涨到2004年下半年。第二次从2007年初起,猪价持续上涨。
猪肉之所以能影响CPI,是因为在CPI测算时,猪肉所占权重较高。国家统计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CPI权数在 2011年以前,食品权重占三分之一以上。自2011年1月起,虽然食品降低了,但仍占三分之一左右。猪肉、粮食、鲜菜因为居民消费量大,所以权重都较高,对CPI的影响较大。大体上,猪肉价格占CPI权重约3%。在这种权重结构下,猪肉价格对CPI的影响,远高于其他类别,也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