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猪网 > 养猪新闻 > "三个一百"助力产业扶贫 确保2018年脱贫摘帽龙头带动 引领农户

"三个一百"助力产业扶贫 确保2018年脱贫摘帽龙头带动 引领农户

发布时间:2017-04-14  来源:新农网
摘要:2016年8月,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施甸县,结合山区农业县的特点和贫困户区域分布及生产生活现状,出台《关于三百产业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用3年(20162018年)时间,全县建设100个以上种植养殖园区、100个以上种植养殖小区、组建100个以上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建

  2016年8月,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施甸县,结合山区农业县的特点和贫困户区域分布及生产生活现状,出台《关于“三百”产业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用3年(2016—2018年)时间,全县建设100个以上种植养殖园区、100个以上种植养殖小区、组建100个以上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就业、年年有创收,确保2018年脱贫摘帽,为产业脱贫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

  项目整合 发挥资金集聚效应

  目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城拔寨”的攻坚期,是各级党委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由此,投入到脱贫攻坚的项目资金种类繁多,部分地方此类资金使用不当,导致使用分散的现象,没有发挥出扶贫资金的应有效应。

  对于上述问题,施甸很多企业都有切身感受,保山蓝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例。该公司自2015年8月在施甸成立以来,建成1000亩现代化的蔬菜示范基地,坚持把延长蔬菜产业链作为主导方向,突出差异化经营路线,产品产销两旺。但由于缺乏扶持资金,且受自身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制约,该公司一直没能扩大经营规模,导致公司辐射带动贫困户的数量不多。

  为切实解决难题,施甸县在推进“三百”产业脱贫工程工作中,有效整合扶贫部门项目资金、布朗族整族帮扶项目资金、县财政资金、涉农部门资金、乡镇公共收入资金等多项资金,精准“滴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资金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在各项扶持资金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助7750万元,扶贫到户贴息贷款3亿元,专项用于贫困乡、贫困村及非贫困乡、贫困村建档立卡户的产业发展扶持;布朗族整族帮扶项目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涉及4个乡镇、11个村,共为4871.05万元;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900万元,3年共计2700万元;各乡镇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不低于10%的公共收入资金,作为“三百”产业脱贫工程建设的配套资金。

  按照政策,蓝心科技公司可以获得扶持资金2000万元用于打造1200亩的蔬菜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其中统筹仁和镇675户和老麦乡150户每户10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共计825万元;剩余的1100多万元,则利用200多建档立卡户每户5万元的贴息贷款资金。以一万元为单位,蓝心科技公司每年向每户支付1000元的固定收益。

  该政策的出台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首先它解决了融资难题,蓝心科技公司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并可以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有的建档立卡户固定收益每年多达5000元,“旱涝保收”。

  龙头带动 引领农户闯市场

  春分时节,走进蓝心科技公司蔬菜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只见工人正在开挖给排水系统、建盖大棚和厂房地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该公司总经理赵启华介绍,正在建设的是现代化、高标准的蔬菜示范基地,扶持资金的帮扶加快了公司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公司进一步发展。同时,公司在用工方面尽量照顾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每天的用工量约为150人。

  在实施“三百”产业脱贫工程工作中,施甸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创新“企业+金融扶持+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集中式土地流转”为抓手,借助扶贫攻坚带来的项目的整合机遇,高标准规划,促进种养园区、小区合理分布。

  在推进种植园区、小区方面,主要围绕万家欢、蓝心科技、大本事、康宏等龙头企业进行规划布局;养殖园区、小区主要围绕全县畜牧产业规划进行布局。专业合作社按照种养殖园区、小区布局对应组建,把区域内现有的种植或养殖统一农畜产品的大户,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布局种养殖小区,园区规划突出大连片,小区规划突出小连片,一个种养殖园区、小区只能选择一个优势农畜品种发展。

  不难看出,在实施“三百”产业脱贫工程中,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是重中之重,它是盘活整个项目工程的关键。值得一提的是,施甸县要求各种养殖园区、小区应根据区域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规模,合理确定建设的规模,要完全覆盖区域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又能辐射带动其他农户共同发展,仅蓝心科技公司一家企业就能带动上千户建档立卡户。

  与此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有利于种养殖园区、小区克服传统小农经济意识,摒弃小而多,多而杂的发展观念,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依托龙头企业,走绿色、生态、健康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彻底改变传统产业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的现状。

  优化结构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施甸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县域内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在山区,全县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40%,60%的耕地仍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弱,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任重道远。

  畜牧业发展形势同样严峻。畜禽养殖规模小、水平低、散养为主,转变发展方式的形势更加紧迫。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猪、牛、羊、禽肉结构比为91.1:3.5:0.6:4.8,仍以耗粮型的生猪为主,草食畜、禽蛋和奶类比重明显偏低。

  自提出实施“三百”产业脱贫工程建设目标以来,施甸县相关部门深入各乡镇、村组反复调研,6易其稿,决定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深度挖掘不同区域现有传统种养殖优势,瞄准市场,精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利用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原有种养殖大户的效益,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火车头作用,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参与发展,为全县如期脱贫摘帽提供保障。

  结合全县2018年要完成的“三百”产业脱贫工程建设目标,按照万家欢集团完成2万亩蓝莓、软籽石榴、苹果核心种植基地建设、保山蓝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2万亩蔬菜基地建设、施甸县康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完成1000亩黑木耳基地建设、云南大本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完成1000亩食用菌基地建设……

  种养殖园区和种养殖小区,土地流转相对连片集中。建成种养殖园区、小区基本成为区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增收主要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成为全县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推动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特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布局基本形成,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建成各种特色优势农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平台,初步实现农产品品牌化。

  施甸县农业局副局长赵齐强介绍,“三百”产业脱贫工程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生产理念和途径,创新生产方式,对传统特色种养殖业结构进行调整,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生态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推进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打印 责任编辑:小招

推广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