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洞庭湖区污染调查结果出台,曾经“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许多地方竟然猪粪处处、秽物成片、恶臭远扬。洞庭湖区周边密布着20多个养猪大县,湖水、地下水严重污染,许多居民守着洞庭湖竟然没水喝。湖区居民表示,打口井几十米深还是猪尿,用水灌溉长出来的米发黑,一捏就碎。
2016年4月,陕西省环保厅通报宝鸡市某村养殖企业将猪粪水通过明渠直排渭河,排污口化学需氧量浓度超标227倍,对渭河造成严重污染。渭河被誉为关中平原的“母亲河”,近年来却成了“黑河”,渭河入黄河口处“黑黄分明”。
近年来, 随着生猪规模不断扩大,养猪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据测算,每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约38亿吨,综合利用率只有50%左右。同时,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安全”,兼顾养殖利益与环境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生态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绿色发展
近年来,环境整治的强力来袭,让许多猪场失去立足之地,环境无法达标已成为养殖户退出的主要原因。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环保政策对于养殖行业的影响将持续加大。
2015年10月26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新梦想。
2016年4月19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指出要以畜牧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创建200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工作重点为生猪养殖、适度规模场户和南方水网地区。
2016年4月21日,农业部发布《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要提升到52%,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75%,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小型猪场面临着更为严苛的环保管控压力。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养猪环境污染已是不得不治理。在一系列的铁腕政策下,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养殖模式是生猪养殖的唯一出路。
生态养猪出发
环境整治倒逼养猪业向综合利用、种养结合的方式转变,生态养猪模式备受推崇。
2013年8月,福建省农科院提出微生物发酵床大栏养猪的模式,并在福清渔溪建造了全国首个微生物发酵床菜猪大栏养殖猪舍。椰糠、谷壳、益生菌和水等材料按比例拌匀铺垫到猪舍下,让猪排泄物与垫料中的微生物发酵转化成优质有机肥。截至2015年11月,该技术完成三年试验养殖,管理出栏育肥猪7000多头。实现了养猪“零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目前已在福建省9个设区市陆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