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石泉县地处陕南中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地形呈“两山夹一川”之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实现小康成为该县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
这些年,石泉在全县11个镇,深入探索产业、创业、就业扶贫10种模式,建设了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园区带动、创业带动、就业带动、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党支部引路、交钥匙配产业和培训强能扶智等16个示范点。贫困户的产业收入比重由过去的30%提升到了80%;解决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9000人,就业率达到100%,年人均纯收入均达30000余元。“‘三业’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是从根上解决贫困问题,确保脱贫后不再返贫。”县委书记李启全如是说。
“农家乐”主动牵手
石泉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后柳镇,青山绿水。乘船从石泉沿江而上,但见青山倒映水中,小舟依偎水里,水鸟掠过水面,美不胜收。在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的同时,沿途的农家乐随之火了起来。
前不久,后柳小三峡农家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柯亚菲召集了6家农家乐负责人,与30户贫困户现场签订了《农产品销售协议》。每个农家乐根据自己的规模大小和农产品需求量,结对签约相应的贫困户数。签约后,农家乐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
柯亚菲带头签订了5户,他向记者介绍说,在这些农户中,仅徐开芝一家在不到五分地上种的蒜苔、大葱等蔬菜,今年就卖了3000多元,杨德田家养的几十只鸡就卖了近5000元……
柯亚菲说:“我们积极响应政府‘脱贫攻坚’号召,只与贫困户进行农产品签约订单式收购,一来可确保他们脱贫不返贫,二来不管是本地顾客还是外来游客,都喜爱原汁原味的绿色生态农产品,我们也很受益。”
“我们搞旅游扶贫,‘支部+农家乐+贫困户’的模式很好地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驻村干部徐进说,“在镇党委组织协调下,镇上成立的农家乐协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和信息互通,既防止了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又为近300多户贫困户带来切实利益。”
企业能人带动
作为“秦岭药谷”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石泉县,发展中药材种植具有天然的优势。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从事珍稀中药材种苗繁育和后续产品开发加工的陕西乾佑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和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在石泉进行白芨种苗繁育,并申请成立了秦巴山区濒危药材研究所,专门从事濒危药材保护、种苗繁育,中药材粗加工,白芨面膜、牙膏研发,黄精膳食纤维产品开发。
乾佑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尹乾峰告诉记者,白芨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名贵中药材,野生资源极少。由于白芨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特别是育苗难度极大,人工栽植近年来也刚进入探索阶段,白芨产品供不应求。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白芨一般种植3年可采挖,亩产可达1000公斤,按目前市场价60元计算,亩产值可达12万元,扣除种苗费和人工等生产成本2万元,纯利润可达10万元。
在城关镇的太平村,活跃着几个种植天麻的能人。政府鼓励他们带动村里的贫困户种天麻致富,每带动一户种植达到100平方米(收入1.5万元)可获1500元种源补贴奖励。记者在其中的一个能人胡录兵那里了解到,他自己一年种植超过1000平方米,收入超过15万元,又带动10个贫困户种植超过1500平方米,在帮助这些贫困户年均创收2万多元同时,还获得政府补贴奖励两万多元。胡录兵说,做善事还能增收,何乐而不为呢?!
支部建在产业上
池河镇明星村,由原来的明星、大阳、草庙三个村合并而来。
这个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新党支部组建方式,打破行政区域界定,将党支部建立在产业发展服务合作社和产业发展链条上。成立了示范区产业党总支和蚕桑、畜牧、村域联合三个产业党支部,结合党员家庭发展产业情况、发展意向进行党员分类,使每名党员都加入到适合自己的支部中去,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双带”作用,推进农民快速增收,特别是帮助贫困户快速脱贫。
养猪合作社支部书记刘家满告诉记者,在支部及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建成万头猪场4个,千头猪场 22个,百头户127户,生猪饲养量10万余头,出栏8.6万余头,并建成万吨有机肥厂、生猪屠宰场各1处,铺设沼液管网1.2万米,实现了畜沼桑循环经济模式。产业的大发展,为帮扶贫困户提供了保障。
明星村三组村民郝光明,2011年以前一直在外务工,但是最终因尘肺病回到了家中。面对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一个孩子的困境,郝光明夫妻感觉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时,刘家满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教他养猪技术,盖圈舍,拉他入社,五年来,他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已经熟练掌握养殖技术,自己养的猪由合作社代销,还可享受入社分红,家庭年收入超过5万元。
“前年我们这个村有贫困户303户,现在只剩下98户,明年这98户全部脱贫毫无问题。”村党总支书记何毅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