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方面重要的原因是政策干预对猪肉价格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赵萍直言,“此前一轮猪肉价格上涨由于疫情导致猪肉供不应求,国家进行了能繁母猪的政策补贴鼓励生产,由于猪肉上市需要一个周期性过程,大量母猪补栏使得供求关系中供大于求,导致去年猪肉价格出现较大回落,养殖者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损失,这种政策干预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的平衡性,对农户养殖者的损失较大”。
对此,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也认为,政策的干预容易给养殖户造成错误的价格信号,破坏市场的自身调节。“像市场上除猪肉以外的鸡肉、羊肉等肉类产品,政策很少干预,反而价格一直都比较稳定。”
成本
饲料成本:1350元(平均一天5斤饲料,每斤饲料1.5元,养殖周期为6个月)
猪场运营和人工成本:(人工:2000-2500元/月,均摊)
收益
毛猪收购价:7.1元/斤,200斤,共1420元
结论
刨去猪场运营和人工成本,基本赔钱。
调查样本:北京昊越养殖有限公司王飞/制表
近五年来猪肉价格涨跌走势及调控举措
2007年7月 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发改委等三部门推出8项措施来稳定价格;同月,国务院常务会部署促进生猪市场供应等工作。
2008年3月 猪肉价格攀升至每公斤22.82元,迎来价格拐点走向下行通道。
2009年1月 短暂平稳上升之后立即又跌入下行通道。1月9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出台《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
2010年6月 猪肉批发价格又下挫到了每公斤14.55元的谷底。商务部从当年4月到6月开展了连续四批中央储备冻猪肉。
2011年7月 针对上半年猪肉价格飙升,国务院再次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对策,促进生猪生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4月 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并启动预案。
破解之道
规模化养猪市场化管猪
每当猪肉价格涨跌幅度考验到人们承受底线的时候,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会出手救市。
暴涨暴跌似乎成了我国猪肉市场的一种常态。有统计显示,在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猪肉价格大约经历了8次周期,每次周期持续时间为3-4年,波峰价格比波谷价格高出近1.5倍。养殖者陷入了“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的怪圈。
如何破解这种暴涨暴跌的价格怪圈,专家认为,规模化养殖、市场化管理,并减少政策的过度干预是走出价格怪圈的努力方向。
作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种猪基地,潘永杰尝到了规模化养殖的甜头,“我们作为专业企业,具备了人才、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应对疫病和市场行情涨跌等风险的能力较强,换做散户的话,一共就三五头猪,一旦有个疫情什么的,一年就都白干了”。
赵萍认为,规模养殖的优势在于技术、卫生、饲料等方面条件更加专业化,相对成本也低。大规模养殖的必要性还在于,小型的农户养殖与收购猪肉的加工企业在议价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规模养殖能够形成匹配的供应价值链。
对此,赵萍进一步表示:“政府对能繁母猪进行补贴等政策来干预生产规模,反而导致市场反应能力下降,做出错的预判造成损失。因此,政策如果能够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向低保人群等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等方式来保障生活基本需要,反而要比补贴猪农来得更实在。”
王军则表示:“政策的着力点反而应当着力在规模化发展上面,资金、土地、税费政策向规模以上养殖户倾斜,分散的养殖方式并不符合农业发展方向。如将过剩的社会资金引导到这个领域,产生更多的规模效益,这样承受风险的能力才能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