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先挥汗耕耘,再适时播种,最后才有丰收的喜悦。衢州市衢江区湖南镇在脱贫致富发展的道路上就践行着春华秋实这句成语。该镇通过“五千一乐”脱贫致富项目建设,农户的年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2585元,跃升到2010年的5596元,五年年均增幅达到23.3%。
湖南镇党委书记朱国明向记者介绍,湖南镇的“五千一乐”脱贫致富项目建成了一批可看、可学、可问的示范点。其中,湖南镇华家村探索出了一条从高山搬到低山、由自然村向行政村转移的梯度转移的“华家模式”,2007年7月吕祖善省长到华家联系村视察时,也对“华家模式”进行了肯定。
坚持一个目标
脱贫致富奔小康
为了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湖南镇紧紧抓住省政府从2008年至2010年利用3年时间在乌溪江库区实施第二期脱贫致富工程的契机,以“五千一乐”项目建设为重点,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五千一乐”项目已见成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最能体现农民得到的实惠就是这两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率都保持在20%以上。
近年来,湖南镇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库区生态优势,全力推进以千亩毛竹丰产示范基地、千亩名优茶示范基地、千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千亩山地蔬菜示范基地、千人来料加工基地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为载体的“五千一乐”示范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
为解决部分库区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因信用低而贷款难的难题,湖南镇通过组建经济合作组织,把低收入农户吸纳为社员,“抱团”贷款,从而改变了农民以往有意向无资金、发展困难的局面,提高了农户的贷款信用度。
同时湖南镇也独创了新颖的生产方式。该镇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如朝书村组建蔬菜种植合作社,通过推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方式,打造乌溪江高山无公害精品蔬菜的品牌,有效地提升了朝书高山蔬菜经济附加值,增加了农户收入。
除了种种创新,湖南镇更整合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十分珍惜和用足、用好省专项扶持资金。同时在市委办、区委办牵头下积极向省(市)区农办、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移民、环保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为工程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创新一个模式
因地制宜创造“华家模式”
湖南镇针对项目建设难以惠及的高山远山群众,采取鼓励他们走下山异地脱贫之路。在继续推进外迁同时,加大内聚、梯度转移力度,促进农户向集镇、中心村积聚。2004年以来,下山异地安置库区群众583户2139人,其中搬出库区552户1985人,整体搬迁自然村3个,探索出一条从高山搬到低山、由自然村向行政村转移的梯度转移的“华家模式”。
华家新村一期工程于2005年6月开始动工,小区建设工作,统一建房,统一安排资金,建造房屋。农户对建造完成新房采取投标选房,房款按房屋面积支付,计算面积时要去除拆除原屋面积与新建房屋折换面积,整体搬迁自然村建房户还享受购房价90%的优惠。统一建房降低了房屋造价,每户平均造价9.3万,每平方米的造价仅310元。新村建设共实施了两期31户152人,整体搬迁了焦坑、柴猪坪两个自然村。
这样做房屋造价成本极低,激发了困难群众下山脱贫的积极性。小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由村民委会员统一采购建筑材料,统一雇用施工企业施工,宅基地又选在华家中心村,地价较集镇便宜,房子造价成本较低。同样的户型,同样的面积,比搬到集镇的造价低60-70元/平方米,比农户自行建房低100元/平方米以上。同时,建房户被反聘到小区工地打工,按40元/天的工资计算,整个工程每户可赚回工资近万元。低廉的造价极大地缓解了困难群众的经济压力,深受山区困难群众的欢迎。
最重要的是,华家模式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华家村将下山出库脱贫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行从高山搬到低山,由自然村向行政村转移安置的模式,统一规划,建房按联体排屋进行建设,严格定位、定向、定高、定立面、定建筑风格的“五定”要求,既改变了原华家中心村一户一院散乱的建房模式,又实现了“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的目标,提高了村民公共设施的共享率,从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因此,2007年7月吕祖善省长到华家联系村视察时,对“华家模式”进行了充分肯定。
做好“增量文章”
多种产业全面开花
湖南镇在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的同时,近年来,一大批新兴“短平快”产业发展迅猛。镇班子领导在湖南镇党委书记朱国明的带领下,围绕市场需求,积极鼓励农户大力发展新兴农业,开展杨梅、药材、苗木、红桃等短平快项目的种植,在确保生态环保、优质安全前提下开展生态养殖。
全镇目前杨梅种植574亩,油茶种植600亩,药材种植438亩,年养殖土鸡8万多只,建成破石、元墩后杨梅基地,上侣油茶基地。湖南镇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民增收方式更加多样。
另外,湖南镇采取“借壳生蛋”方式,进一步壮大传统产业。如为改变朝书村百亩高山蔬菜基地由于缺资金、缺技术,有机蔬菜名牌难以做大做响的瓶颈问题,通过引进韩国企业,建立集种植、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种植园区,带动基地内农户种植,产品直接销往韩国,目前已有200多户农户为该企业种植高山蔬菜。
除此之外,湖南镇采取“借势造蛋”方式,发掘新兴产业,以及采取“政策引蛋”的方式,发展“无烟”工业等,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一拉开了序幕。
再如利用湖南镇好山好水的优势,借着衢江区将湖南镇定位为生态旅游重镇的发展趋势,迎合人们追求“低碳”、环保的形势,开发湖南集镇圩坝,建造乌溪江度假山庄,发展生态旅游。
同时,着力破解来料加工点分布较散、交通成本较高等制约来料加工发展的问题,采取安排小额贷款、提供低租金场地、经纪人补助等政策鼓励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办法,吸引外地经纪人、回乡“能人”到库区设立来料加工场所,促进来料加工向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至此,仅2010年1-7月份湖南镇已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万元,财政收入278.9万元,农民现金收入5696元。
远望“十二五”工作
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湖南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保护生态,美化环境。
因此,湖南镇将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和“地质公园”申报的大好机遇,细心思考做大资源优势[2726.20 0.53%]、做活山水优势、做足生态优势这3篇文章,为乌溪江流域全面打造一张亮丽耀眼的绿色名片,力争用3年时间把湖南镇全面建设成为生态宜人、山水宜游、村镇宜居、创业宜兴的“国家级生态名镇”。
据记者了解,湖南镇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要学习借鉴“政策集聚、产业集群、项目集中、开发集约”的发展模式,鼓励以本镇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用特色引商,以基地招商,引进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发展前景广阔的农业企业,实现借力发展。
同时,切实制定政策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大户的发展,支持和培育一批土生土长的区域农业龙头企业。
目前,湖南镇正紧抓乌溪江流域第三期脱贫致富工程的机遇,以市级特色专业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建成“一线、两片、三区”农业产业带:“一线”即廿项线,建成镇内沿线分布的3到4个特色示范点;“两片”即以九龙湖为界,形成湖东片以毛竹、茶叶为主的山货类产业带,湖西片以食用菌、高山蔬菜为主的蔬菜类产业带;“三区”即以华家食用菌基地为中心,建设百万袋食用菌产业区;以破石千亩毛竹丰产基地为中心,建设万亩丰产毛竹种植区;以朝书高山蔬菜种植基地为中心,建设千亩高山蔬菜示范区。
湖南镇将在十二五期间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引导并培育一批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创新和鼓励多种形式出资,支持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抱团发展,加快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提高龙头企业辐射作用,增强农家乐旅游等特色服务业带动效应。
同时,加快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重视并加强相关培训工作,做到“山上抓种植,山下搞加工,山外促流通”。
乌溪江流域第三期脱贫致富工程是湖南镇今后五年将要实施的项目,时间跨度大,在实际实施中会出现许多变化,针对不同情况,湖南镇将给予乡镇一定的自主性,并考虑安排乡镇必要的项目工作经费。
同时,将整合资源、整合资金,重点培育和提升原有基础产业,对重点乡镇、重点产业、龙头大户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定向扶持。如通过前二期的建设,湖南镇已经建成华家食用菌、朝书高山蔬菜、白坞口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破石毛竹种植加工等产业基地,为加强政策统筹,做到全盘考虑。
湖南镇江在第三期脱贫项目中,也要对这些已形成规模的产业基地,重点进行政策扶持与有效提升,做到发展一个像一个、扶持一个成一个,提高龙头企业辐射作用,提升区域产业集聚效应,真正实现富民、壮村、强镇。
采访过程中,衢江区湖南镇党委书记朱国明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内敛朴实的性格与勤奋实干的工作态度使得湖南镇在他任期内有了较大的变化,朱书记在湖南镇党委书记的职位上励精图治,钻研脱贫致富的方法,不仅摘掉了长期扣在湖南镇头上贫困镇的帽子,也让农民走上了真正的致富之路,使湖南镇的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常言道,只有春日的繁花绽放才可在秋日收获累累果实。千百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了先“朵”后“果”的定律。若是这颗果实熬过冬日雨雪的洗礼,而后收获于春花浪漫时,是不是会让人们更加珍惜呢?湖南镇脱贫致富的路程就像是一颗果实的成熟过程。通过二期脱贫致富工程,春花烂漫之时已到,相信随着第三期脱贫致富工程的发展,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即将到来,湖南镇一定能圆满完成十二五脱贫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