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日前,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道路,记者驱车来到革命老区村——沁水县郑庄镇南郎村采访。刚到村口,就远远看见南郎苹果基地的广告牌醒目地竖立在道路两边。沁水县老促会会长邵委员说:“‘南郎苹果,您的口福’。这是南郎村果农的广告语,栽植苹果树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成了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南郎村三面环山,紧靠沁河,战争年代曾是太岳区党委、司令部、军区首长的驻地和工作的地方。陈赓、王新亭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战斗、工作过。抗战时期,这里的百姓到县里请愿罢免反动村长,在全县第一个民主选举抗日村长;这里先后驻扎过国民革命93军、新八师、166师、386旅 722团等抗日军队。
南郎村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沁水县耕地面积最大、耕地质量最高的区域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郎是“学大寨”的典型村,是“以粮为纲”的重点村。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该村交通条件差,村里无矿产、无资源、无企业、缺资金、缺信息、缺技术,村民们守着几亩地,以土为生,发展严重迟滞,落在了周边村后面。村民们说:“南郎村貌没大变,新房没几座,旧房没有动,地靠天,人靠天,咱跟水利不沾边。”
上世纪90年代,南郎村开始利用优良的土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县老促会的大力支持下,主攻特色农业。1991年秋,南郎村党支部、村委会,从山东烟台购买了红富士苹果树苗,栽种苹果树550余亩,占到全村耕地的三分之一,人均栽种苹果树1.5亩。十多年来,为了使苹果树变成百姓的摇钱树,使苹果产业真正成为南郎村翻身脱贫的一个主导产业,村里多次派人到外地学习苹果栽培、管理技术,并从外地聘请教授、专家举办果树技术培训班。村民像抚育孩子一样精心管理果树。这里的苹果个头均、色泽艳、水分足、口感好,在市场上十分畅销,目前每年可产苹果500万公斤左右。南郎村成了全县苹果生产基地,“南郎苹果”成了全县农产品的一个品牌,仅苹果产业一项村民人均年收入3500元,村民的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
然而,近年来,第一批栽种的苹果树出现了老化、退化,经常发生病害,老果园面积逐年下降,影响了群众收益。为了稳定苹果产业,扩大苹果生产,在各级老促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换届后的新村委班子,做出了“改造老果园,发展新果园”的决定。2009年,他们又从山东烟台购买了优质“烟富六号”苹果树,一次栽植550亩,并专门聘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向村民传授果树栽培、管理和老果树改造技术。目前,新老果园达到850亩,年套袋30万袋,达到人均两亩多。
在村北的苹果园,只见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头,将果树压弯了腰。正在精心侍弄苹果树的村民崔保善说:“我家栽植了13亩苹果树,由于今春霜冻,影响了产量,只能产1万多斤。平常年景好的话,能产4万多斤。现在市场上每斤苹果能卖1.5元,5000公斤也能卖个1.5万元。”村支部书记崔家善说:“为了解决农民单户生产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村里还成立了南郎村‘神佑’果树种植合作社,在自愿的基础上,吸收了20户村民参加,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82元。”指着村南的一片山坡,崔家善说:“村里还计划在沿山根的梯田上种植 200亩干果核桃,使南郎村达到人均两亩苹果、半亩干果,同时,下气力解决好水的问题,让旱果园变成水果园,打造南郎品牌,力争使南郎村的苹果飘香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