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土地上,一个有名气的医生扔掉“铁饭碗”,在农村一片荒山上发展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名优产品,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肥料,却能保持高盈利,没有一点废物,实现养殖、种植、深加工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经济效益是一般企业和种、养场的几倍。 以其创业事迹为原型拍摄的8集电视连续剧《土楼人家》在中央台各套播出后,他的生态农业便成为全国众多投资者和各级政府,在加入WTO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典范。
从土楼里飞出来的大鹏鸟
2000元起家的创业史
蓝招衍是畲族客家人,出生在福建省永定县湖雷镇蓝屋村。那里山峦起伏,自古以来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当地村民世代沿袭住在一朵朵状如蘑菇形的土楼群里,如今那土楼便成了名扬天下的独特人文景观和世界遗产。
蓝招衍的父母都是农民,他排行老大。因为家里穷,加上母亲长期患病,从幼时起,打猪草和养牛成了他的必修课。特殊的生存环境,磨砺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组织能力。1984年他从福建中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医院工作,次年入党,而且很快就成为医院的骨干。
蓝招衍的弟弟蓝招宝,1988年高考落榜后不甘寂寞,种药材,养鱼,办工厂,做买卖都失败,使原来贫穷的家雪上加霜,他成了父亲眼里的败家子。许是苍天有眼,就在蓝家境况窘迫时,一个信息给了蓝氏兄弟命运的转机。1990年的一天,蓝招衍和几位朋友在饭馆吃饭,见这家饭馆老板花45元从一个猎人手里买了只死野鸡,这情景让他怦然心动,他想,一只死野鸡就能卖这么好的价钱,如果养野鸡岂不很快可脱贫致富?事有凑巧,没过几天他又在报纸上看到“山珍野味畅销,养殖珍禽可致富”的信息,兄弟俩一合计,决定养野鸡。
第二天,他们瞒着父亲将家里仅有的两头大肥猪卖了再凑齐2000元钱,弟弟蓝招宝怀揣这笔钱一路啃馒头去外地学习,10多天后买回来10只山鸡蛋,到家时已身无分文。“30元一个蛋?”一辈子在穷山村度日的老父亲听了差点晕过去,又气又急,抡起巴掌就朝蓝招宝脸上去,做儿子的只好含泪默默走开。
蓝招宝用家里的母鸡孵蛋,可野鸡没孵出来,村里一场鸡瘟使他家的母鸡也死未。情急之下,蓝招衍从邻村一位朋友那里以每天5角钱的代价租来一只母鸡孵蛋,可没孵几天又死亡了,临时只好用热水孵化,几经折腾,前后孵出7只雏鸡,当他托起毛绒绒的小生命时,泪水从他被熬红的双眼夺眶而出。他把小鸡放在猪舍里饲养,喂的是五谷杂粮,就连他母亲服中药熬剩下的药渣也喂给野鸡吃,反而使鸡很少生病。期间雏鸡被老鼠咬死了几只,最后只剩下3只成鸡。
由于历史的原因,1990年那时,村民们的观念十分陈旧落后,蓝氏兄弟花2000块钱只饲养了3只野鸡,被人们认为是“傻蛋”,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一天,两个村民在小饭馆吃饭,话题自然围绕着蓝氏兄弟养野鸡侃谈起来,他们的谈话被一个也在饭馆里吃饭的广东人听到了,此人姓陈,专门收购各种野生动物,便在他们指点下找到了蓝家,想以每只65元的价格买下3只野鸡。当心细的蓝招衍打听到广东那边吃野味的人多,经营野味的酒家无不生意红火,餐饮业对野鸡的需求量大得惊人的情况时,便无论如何不肯卖掉这3只野鸡了。因为他发现野鸡抗病力特强,能抵抗几次的鸡瘟,且青草、药渣、米糠都吃,如今市场又好。于是他果断想办法贷款1万元,批量购进了野鸡和同是野味的鹧鸪进行饲养,成活率达98%,结果产品一出来就被酒家抢购,当年不但收回了投资,还净赚2万块钱。
就这样,蓝氏兄弟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地写下了他们艰苦创业史的第一笔,从此改写了他们的命运。
一波三折,低谷中重新崛起
由于珍禽市场很火爆,效益连年翻番。经过3年的发展,山下那幢风雨剥蚀的百年老屋和屋里屋外一排排简陋的鸡舍,已无法容下不断扩大的珍禽规模,于是在市、县、镇领导的支持下,将养殖场搬迁到荒山上,并于1993年5月挂牌成立了“闽西招宝珍禽开发公司”。短短三年,他们已积累了100多万元资金,雄心勃发,朝着更宏大的目标迈进。
上山之初,规划占地几百亩的生态农庄满目苍凉,凹凸不平,若是下雨,那粘稠的泥浆连鞋跟都会拔掉。仅三通一平就要几十万元投资,无异于第二次创业。然而,他们豁出去没日没夜玩命干了几个月,在山下打了两口水井;铺设了几千米的输水管;同时架高压电线,购备用发电机组,还花10万元铺了条水泥路。接下来又组织员工一边生产一边栽树、种果,所以巨大的投入终于换来现代化的养殖场和生态农庄的花红果绿,春华秋实。
事业的征途总是那么坎坷,1994年的一天,工人在拌药时误将1ppm配成1%,药物浓度增加了万倍,1万余只野鸡和鹧鸪死于非命,只剩下367只种鸡和部分鸡苗。一时间,晴朗的天空轰然倒塌,企业为此负债几十万元,员工怕拿不到工资纷纷离去,连2000元聘请的技术员也摇着头走了。
就在公司风雨飘摇之际,蓝招衍决定辞去医生,全身投入担任公司董事长。但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当医生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不错;山珍野味市场虽然好,效益也高,但又苦又累,万一再失败了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啊!”可铁了心的蓝招衍耐心做工作:“我是条铮铮汉子,岂能见难就退,尽弃前功,何况重创之下仍比当初创业时的条件要强得多。成功与否取决于养殖技术和销售,技术已掌握,而珍禽的销售价每只几十元都供不应求,这次主要是管理失误,今后只要抓好管理,企业一定能再次红火。” 当蓝招衍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家当和积蓄拿去做产品宣传和引进新品种时,面对已是背水一战的丈夫,她什么也没有说。
初次接手工作,他首先动员弟弟招宝到福建农业大学学习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公司所有的事都扛在自己一人身上,没有了做主治医生的惬意和舒适,取而代之的是超负荷的劳动――喂饲料、联系客户、开拓业务、购材料、请工人搞基建,风里来、雨里去,每天仅有弟妹二人帮他,起早摸黑地艰难恢复生产。
苦心人,天不负。当年年底,各种珍禽每只暴涨几十元,最高达100元,公司共销售2.5万只,收入170万元,企业终于转危为安,一片红火。
尝到养珍禽的甜头后,他又引进了当时极走俏的黑凤鸡、绿壳蛋鸡、贵妃鸡,到95年仅这几个品种就为公司带 来100多万的收入,成为华东最大的珍禽基地。
就在他把事业发展更大时,1996年初夏,闽西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吞噬了众多的乡村。因为山体滑坡,山下通往公司的水泥路被崩塌破坏,电线、水井和输水管以及电话线全都被凶猛的泥石流冲垮。呼啸的台风将养殖场屋顶的瓦片和梁住一股脑儿地掀翻了,成千上万只待售的山鸡和鹧鸪,以及正处在产蛋高峰期的黑凤鸡、绿壳蛋鸡死的死、伤的伤,不死的也远走高飞。面对一片狼藉,员工们泪流满面,蓝招衍的心中陡然涌起难言的沧桑感,是啊,企业刚摆脱困难,正是蓬勃发展之时,历经几年的心血又几乎被一场无情的台风和洪水毁于一旦。但是,这位泰山崩裂不折腰的汉子硬是挺起了脊梁,吃住在工地,带领员工们日以继夜进行灾后重建,仅3个月时间就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但他却瘦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