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牛人”养牛记

发布时间:2009-12-17  来源:云和农业信息网
摘要:今年40多岁的柳绍康和张香华原本是一家玩具厂的管理人员,一年有6万多元的收入,这是一个令很多人羡慕的数字。村民们不理解,甚至有人说他们是“自讨苦吃”。

        在安溪乡黄家地村,村民柳绍康和妻子张香华正提着一筐筐切碎的皇竹草喂牛。一看到新鲜的皇竹草,牛舍里一头头膘壮的牛立刻就围了上来。

        “大家都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放弃那么好的工资待遇回乡养牛。”张香华一边往牛槽里扔草,一边对记者说。今年40多岁的柳绍康和张香华原本是一家玩具厂的管理人员,一年有6万多元的收入,这是一个令很多人羡慕的数字。村民们不理解,甚至有人说他们是“自讨苦吃”。

        “我就想趁着年轻干点事业。”柳绍康说。柳绍康是个敢想敢做的人,平时就很留心好的创业项目。去年,当住村干部和他聊起肉牛养殖的事情后,他便萌生了养殖肉牛的想法。不顾家人的反对,他怀揣一张中国地图,一个人跑到山东、江西、福建等地考察,最后他看中了山东的西门塔尔肉牛养殖。考察归来的柳绍康立即放弃了玩具厂的高薪工作,着手在本村建起了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牛舍。今年7月份,30头西门塔尔肉牛开始入住牛舍。

        “刚开始养牛什么也不会,30头小牛犊一到家就病了一大半。县里的兽医对西门塔尔牛又不熟悉,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说起几十头牛因水土不服接二连三生病的场景,柳绍康心有余悸,这可是他倾其所有花了15万块钱买回来的。“当时家里老人都埋怨他,劝他不要养了,可他这个牛脾气就是不听,居然跑到山东把技术员请到家里。那时候,我们每天都要忙到很晚。”张香华说。

        在夫妻俩的精心照料下,水土不服的小牛犊一个个恢复了健康,顺利度过了适应期。柳绍康吸取了教训,到处搜集养牛方面的书籍、杂志,学习了不少经验,改进了场地卫生条件和防疫设备等,还常与兽医与其他养殖户一起探讨饲养技术。如今,柳绍康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养牛心经:“养牛一定要靠科学,水要清,栏要干净,饲料搭配有讲究,冬天要防寒,夏天要隔热降温,场地要经常消毒、粪便得及时清扫。当然,最重要的一条是面对困难不能气馁。”

        柳绍康告诉记者:“现在牛正一天天长膘,到年底肉牛就可以出栏了。明年我还要引进母牛,扩大养殖规模。

相关阅读: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