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3号,福建省连城县的林云功像往常一样到自己的基地收购地瓜时。发现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地里的地瓜一夜间全都不见了。
林云功:“突然间原料全部都弄走了,我们收不到地瓜了。”
这让林云功有些措手不及,家里的生产线正等着这些地瓜回去加工。可100亩面积的地瓜几乎一夜间全都不翼而飞了。
林云功:“还以为全部卖给别人了,结果问一下,农民们说全部留起来做种。”
福建省连城县文亨乡湖峰村村民 吴宗泽:“这个地瓜更嫩、更大,亩产更高。一亩地就挖了5000多斤,统统留起来做种。”
原来这个新品种是林云功2006年初从台湾引进的,产量比本地品种高出一倍,不少农民全当宝贝一样挖了藏起来第二年当种。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林云功有些进退两难,不收,就意味着当年的原料不够加工;收,就可能打消老百姓种新品种的积极性。考虑再三,林云功还是决定先到外地收购以解燃眉之急,隔年再来收购这些新品种。转眼就到了2007年秋天,林云功果然收购到了满意的地瓜。
林云功:“几个基地,现在每天都能收三十吨左右。”
连城县是中国红心地瓜之乡,每年种植的地瓜多达30万吨,这其中四分之一的地瓜全被林云功收购走。在当地地瓜行业,林云功可称得上是个传奇人物,靠着加工地瓜干一年收入3000多万元。然后,仅仅七年前,他还只是当地众多地瓜干家庭作坊中的一员。
林云功:“当时我们就雇了十几个工人,然后自己搞个小加工厂。”
这期间,身高只有1.63米的林云功遇见了将近一米七的林五群,在林云功的强烈追求下,林五群被林云功深深地打动,并嫁给了他。
林云功的妻子 林五群:“觉得他很坚强、肯干、很实在。”
林云功:“自己矮一点,娶个老婆高一点,可以取长补短。”
成家后的林云功创业就有了更大的动力,为了能让妻子过上殷实的生活,林云功想到要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他渐渐感觉到地瓜干的消费潜力将非常巨大。
林云功:“地瓜富含很多的膳食纤维,从营养的角度来说,比较好,可以均衡营养。当时全国地瓜干加工的数量,还是很少的。”
2000年7月份,林云功把原来的家庭作坊彻底淘汰了,拿出几年来积攒的80万元积蓄在县里建起第一家标准化生产地瓜干的厂房。可是,对于有着上百年地瓜干加工历史的县城来说,在不少村民的眼里,标准化建厂就是在挑战传统,就是在抢他们的饭碗。
福建省连城县林坊乡村民 林碧敏:“压力多多少少肯定有,怎么会没有,起码他的地瓜干,卫生条件相对更好一点。”
村民害怕林云功的企业发展起来后,他们的家庭作坊将失去生意,于是就有不少村民对林云功百般刁难。
林云功:“工人变得很难请,就是我们周边几个乡镇,包括我们本乡镇都很难请。”
林云功的妻子 林五群:“我去请工人的时候,村民说这个厂迟早要倒闭了,他们夫妻俩跑掉了,你们工钱都没得拿,我说这句话是谁说的,我要去摔他的锅。”
村民的敌意让林云功的事业刚起步就显得举步维艰,看着刚建起的新厂房因为找不到工人显得空荡荡林云功和妻子内心无比酸楚,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从外地高薪聘请了十几个工人。
公司技术顾问 童章平:“只能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叫过来充当工人,厂长夫妇自己亲自上战场,一天也睡不了四五个小时的觉。”
2001年3月份,第一条标准化地瓜干生产线正式启用,原来的脏、乱、差的家庭作坊被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彻底代替了,从洗、切、泡、蒸煮到烘干都有一套标准的模式。
林云功:“第一道蒸煮,你看这个锅就是蒸煮,蒸煮的话,我们煮得差不多五分熟,这个是白水的锅,煮了五分熟以后就捞到这个糖水锅里面,就把糖煮进去,如果是生的地瓜糖煮进去,浓度就对不上号了,所以说我们把这个锅,这个锅是没有糖的,我们先煮,先把它杀青一下。然后第二锅认真把这个糖煮进去,煮到差不多有了八分熟以后,就捞到这个桶里面,捞到桶里面让它焖,焖熟了第二天它就可以捞起来上架。”
一个月后,第一批地瓜干终于加工成功了,就当林云功感觉离成功近了一步时,地瓜干坚硬的口感又给了他一次沉痛地打击。
林云功:“当时口感就是发硬,口感就很差,吃起来很硬,不会软。”
口感发硬就意味着和农民家庭作坊生产的地瓜干没有区别,同时也意味着上百万元的投入没有意义,林云功不甘心把次品推向市场敷衍了事。
林云功的妻子 林五群:“一边研究一边生产,产品一直堆,越堆越多,产品质量自己感觉很不满意,就不敢发货出去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仓库的货一天天增多,可是地瓜干的口感并没有因此好转,林云功和妻子的心也开始焦虑不安。
林云功的妻子 林五群:“当时每天锅炉一开,就觉得好像一万元钱投下去,不懂得会怎么样,基本上没有了。”
厂房盖好了、工人请到了,可就是迟迟生产不出产品,这更是让村民的谣言满天飞。
公司技术顾问 童章平:“保证他在哪个时间之内,肯定要倒厂,很多都是这种传言,然后说得人心惶惶。”
林云功的妻子 林五群:“工人怕工资拿不到,怕这个厂会倒闭,他说你们夫妻跑掉了,我的工资就拿不到了。真的整个村都是这样子说,我林五群觉得不敢倒下,如果是倒下,真的是整个行业都要倒下了,当时老百姓就是不理解,给我了很大的压力。”
村民的冷嘲热讽、产品堆积如山、林云功夫妇彻底感受到什么是煎熬的滋味。
林云功:“着急到连睡觉都睡不着了,包括吃饭都不怎么吃得下,从70公斤瘦到60公斤。”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厂里又出了事故。
林云功的妻子 林五群:“当时那个代理收购地瓜的人,把我的地瓜收购款拿去赌博输掉了。”
林云功:“那无非等于雪上加霜。”
面对一件件突如其来的事故,林云功和妻子对外采取硬扛着、一件一件地处理;对内,把精力全部集中在产品的试验上。2001年6月份,经过3个月的试验,浪费了上百吨的地瓜干,林云功终于生产出口感较软的产品。
林云功:工艺上,比如说我们原来做的。浸泡时间5个小时,那后面改为10个小时、12个小时不等的。还有我们的配料,按照比例,比如说原来20%、 40%不等。那我们又改了30% 、60%,我们按照这个比例来做,不断地摸索以后,我们这个产品就做成功了。”
这一天,林云功和妻子兴奋地一夜都没合眼。
林云功:“在顶着快要倒厂的情况下,把这个产品做起来,意味着我们终于成功了,不是我一个人高兴,全厂人都高兴。”
林云功告诉记者,地瓜干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过60年大饥荒的不少老年人来说,地瓜给他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福建省连城县文亨乡湖峰村村民 吴宗泽:“1962年、1963年的时候,那地瓜很多,吃到很怕吃。”
福建省连城县文亨乡湖峰村村民 吴士才:“一天三餐,两餐半都吃地瓜。”
福建省连城县文亨乡湖峰村村民 吴宗泽:“现在也不喜欢吃,看到吃地瓜都怕得要命。”
福建省连城县文亨乡湖峰村村民 吴水清:“父母他们都不喜欢吃,所以只有我和弟弟比较喜欢吃。”
于是,林云功把地瓜干主要定位在年轻人消费上,同时,改变以往地瓜干只在小商小店卖的模式,把地瓜干直接卖到超市。
地瓜干经销商 林兰秀:“老百姓家里做的那种地瓜干,色度方面也没有这么好,卫生方面也没有这么干净。”
尽管价格比普通的地瓜干一斤贵出一元钱,但是林云功的地瓜干因为口感好很快就打开了市场。随着林云功的产品进入商超后,2002年开始,连城县不少家庭作坊也被迫开始走标准化生产,不到3年时间,当地的小型加工企业一下子就增加到上百家。不少厂家都开始模仿林云功的产品,使得产品销量一天天开始萎缩。
林云功:“正常状态下我们厂一个月的销售量是100吨,那个时候减到二三十吨。”
这期间,刚好又有不少年纪大的消费者上门提议地瓜干能否做得再软一点。
林云功:“老同志就提出,你这地瓜干这么硬,我年纪大了,牙齿吃不动。讲个笑话就是说,一不留神,吃一块地瓜干可能把牙齿拔掉一个。”
尽管林云功的地瓜干已经基本解决口感坚硬的问题,但是对于不少年纪大的消费者来说,咬起来还是比较费力。于是,林云功想到能不能把嘴咬的过程用机器给代替了。
公司技术顾问 童章平:“为什么不能把这个用咬牙的工序,先用机器给代替了。相当一个钢牙先把地瓜磨碎了,这个搅拌机给它磨碎以后,再利用黏合剂重组一下,既有地瓜干的原味,营养物质也保留,又能让中老年人牙齿不好的人,比较容易食用。”
2005年7月份,林云功就把地瓜捣成了地瓜泥,可是用什么当黏合剂,既能保持地瓜的原味,又能使其口感彻底变软,林云功这下又犯了难。
林云功:“面粉、糖粉都有用过,但效果就没有这么好。”
林云功不断试验,面粉、糖粉想到一个试一个,可有的保持了地瓜的风味口感却发硬,有的口感变软了但地瓜的风味却失去了。2005年9月份,正当他搅尽脑汁时,一天,在超市里无意间看到了金丝猴软糖,一下子就来了灵感。
林云功:“我一个客商在做金丝猴软糖,我们问他们采购部,你这金丝猴软糖怎么做,做得这么软,效果这么好。那我们就联想到我们的地瓜软糖,能不能做得这么软,问他们里面的配料,那采购部我们比较熟悉,那些采购经理就让他们去找。找做淀粉糖浆的厂家,找到那个厂家,我们就弄点淀粉糖浆回来。试来试去,我们就试出比较成功的。”
用了淀粉糖浆后,口感和原味的两个问题都得到解决了。林云功把地瓜泥加工成小甘署、地瓜月饼、地瓜软糖等各种口味,2006年3月份,林云功的新产品一上市,在超市就卖得很火。
消费者:“传统的地瓜干没有那么软、这么香。这个更香更好吃。”
消费者:以前吃地瓜吃得很怕,现在改造一下就相当喜欢。”
地瓜干经销商 林秀兰:“销量是很好,现在一天都卖几十件销。”
经过捣成泥重新加工后,地瓜干的附加值就大大提高了。原来一斤只卖3、4元的地瓜干,现在卖到10元左右。2006年8月份,林云功的地瓜月饼还被南方航空公司指定为航班上的专用小食品。
林云功:“从保健的角度来讲,航空公司也考虑增加一些新的品种。原来一般都是糖果,其它东西,我们现在这个薯品,国内还是首批进入航空公司,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是第一家进入航空公司。”
下一步林云功打算把地瓜加工成地瓜饮料、地瓜面粉等产品。短短的7年时间林云功从一个经常被人冷嘲热讽的小人物发展成为当地地瓜行业的佼佼者,一年营业额高达3000多万元。如今,他的事业正像他当初找对象时一样,取长补短,有勇有谋,他和爱人经常甜蜜地出现在县城的各个角落,没有了当初怕风言风语的顾虑,更是的是从容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