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用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已成为我国控制禽流感的一种主要策略,但免疫禽类不能与自然野毒感染的禽类从血清学水平上进行鉴别,并常导致贸易障碍。为了克服禽流感灭活苗的这种局限性,提出对疫苗免疫和野毒感染禽类鉴别诊断。一是免疫群内安插未免疫过的“哨兵禽”,二是采用亚单位疫苗免疫定向检测血凝素蛋白,三是接种疫苗的血凝素与野毒同源而神经氨酸酶为异源,四是检测非结构蛋白(NS1)的血清学反应。文章对上述四种鉴别诊断策略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为禽流感的控制策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禽流感;鉴别诊断;非结构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抗原漂移
对许多疫病来说,接种疫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由病原引起的临床疾病。然而,接种疫苗有时也可以成为一种控制措施,根除来自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的病原[1-2]。例如,禽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猪、马、牛的流感,接种疫苗通常只是为了消除由病原体引起的临床症状。在这四个例子中,病毒在易感群体中分布广泛并且呈高度传染性,要想实现彻底根除是非常困难的。接种疫苗可以被当作一种成功的控制措施,将引起某种疾病的特定传染源拒之于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之外[3-5],如口蹄疫或家畜的布鲁菌病。对家禽来说,接种流感疫苗对于根除来自某一地区或群体中的病毒也是一种成功的控制方法。
对一种疫苗来说,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工具必须具备三个特点:①能降低或防止临床感染。②能在已感染禽体内降低或清除病毒颗粒的排放,防止病毒传播到非感染群。③接种疫苗应该能增强禽类对感染的抵抗力。
降低排毒量和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这两种方式均能打破禽流感的传播循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