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的肉制品和奶制品究竟安不安全?本报记者兵分两路走进肉制品公司和乳制品加工企业
雨润集团再现问题肉,伊利集团又陷召回门……食品安全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市民心头疑虑再起,本市的肉制品和奶制品究竟安不安全?
前昨两日,本报记者兵分两路,分别走进了肉制品公司和乳制品加工企业,实地走访了解了肉制品、奶制品摆上市民餐桌前所要经历的一道道程序,为市民揭开日常饮食背后的神秘面纱。
本市去年一年上市的猪有400万头,在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中,送到屠宰场就发现在途中死亡的生猪有1436头;到达屠宰场后,未进入屠宰程序死亡的生猪有174头;进入屠宰程序后,发现不合格的生猪有798头;此外,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不能食用的部分(例如淋巴等)有975吨,对生猪的监管已经精确到 “头”。
本市所生产的奶粉,在出厂之前要经过64项指标的严格检验。且上海结合本市特色制定的生乳地方标准,要高于国家标准,部分标准已经达到美国标准,甚至可与欧盟标准比肩。
肉
生猪怎么走进屠宰场?两方人员把关查证又验物
与想象中血腥、阴森的画面不同,爱森公司的屠宰场在参观当日艳阳的映照下更像是一个花园,整齐的厂房和平整的绿地,让人无法将之与屠宰场三个字联系在一起。屠宰流水线的参观是在专门的参观通道进行的,据工作人员介绍,因为卫生防疫的要求,所以参观人员不能直接进入屠宰操作间内。参观通道设于流水线的上方,透过大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整洁的流水线。可惜的是,由于这家屠宰场的屠宰工作要在下午5点才能开始,所以记者并没有现场看到屠宰生猪的景象,只能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
虽然记者没有看到生猪进入屠宰场的接收过程,但上海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检疫监管科黄科长昨天还是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据他介绍,生猪送到屠宰场后,按照农业部的相关规定,有两批人员会对接收工作进行把关:一批是屠宰场的工作人员,他们从事主要操作;另一批则是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他们主要实施监督。把关工作需要 “查证验物”,查证就是看生猪的检疫证明,有没有耳标,验物就是看生猪的健康状况。
无论是本地出产的生猪还是外地运输入沪的生猪,在屠宰前的第一步就是由屠宰场工作人员按照食药监部门的规定进行 “瘦肉精”的抽检,抽检率在3%-5%,各个屠宰场在该范围内有不同的要求,合格后出具检测报告。
一般来说,生猪进入屠宰场后都会接受静养12小时,以减少应激反应,改善肉质,听音乐、冲淋浴都是生猪们的 “福利”。之后,对于将要屠宰的生猪,需要凭 “瘦肉精”检测合格报告在屠宰前6小时进行屠宰申报。辖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官方兽医接到申报后,对待宰生猪作临床检查,合格的生猪才能进行屠宰。此次开放参观的五丰上食和爱森公司的抽检率都在5%。
屠宰场除了宰猪还干什么?每头猪都需经过流水线检疫
生猪上了屠宰流水线以后,经过放血后接受检疫称为宰后检疫。 “如遇到寄生虫,光靠临床观察还是难以查出来,所以在屠宰现场对每一头猪进行流水线式的检疫就极为必要。”黄科长表示, “发现有问题的生猪会被及时撤下流水线并作出处理。”
从屠宰场实地来看,流水线上方有着排列整齐的挂钩。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挂钩都装有芯片,与每一头猪的耳标一样,记录着挂钩上所挂的生猪的各种信息,生猪要在这挂钩上经过头部检疫、皮肤检疫、内脏检疫、寄生虫检疫、酮体检疫,如有必要还要进入实验室接受检疫,整个检疫步骤都在屠宰的过程中同步完成。只要检疫人员发现问题,即使生猪已经进入下一道流水线操作,也能即时将相应的生猪下线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