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猪网 > 养猪新闻 > 生猪养殖将迎来新一轮产能过剩

生猪养殖将迎来新一轮产能过剩

发布时间:2017-01-12  来源:新农网
摘要:前段时间,“深圳市金新农饲料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深圳市金新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此,中国12家以饲料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没有一家再称自己为“饲料公司”。金新农改名虽是件小事,却恰好折射出过去一年众多饲料企业转型的身影。 向下游进军 对于正处于经济结

  前段时间,“深圳市金新农饲料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深圳市金新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此,中国12家以饲料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没有一家再称自己为“饲料公司”。金新农改名虽是件小事,却恰好折射出过去一年众多饲料企业转型的身影。

  向下游进军

  对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而言,需求放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去产能的背景下,饲料企业数量从2012年、2013年分别为10858、10113家,下降至2014年7000余家,到2015年又降至6000家左右。

  猪饲料产量在2014年达到历史峰值后出现分水岭,一度强劲的需求增长成为历史。缺乏差异化经营使得饲料价格越来越透明,利润拼到刀片那么薄。中国饲料工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从最初谁能生产谁就赚钱---资本扩张---服务营销等阶段进入到当前协同竞争阶段。

  另一方面,2016年猪价迎来历史新高,养殖利润率达到前所未有值。已有数据显示,温氏集团2016年前三季度营收436.4亿,净利润为108.1亿。牧原股份前三季度营收39.00亿元,净利润17.62亿元。

  目前正处于转型途中但仍以饲料为主营业务的新希望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09.47亿元,净利润15.73亿元。这样一对比,可想而知曾被认为“旱涝保收”的饲企们心中“阴影面积”有多大。

  经过2015年轰轰烈烈“互联网+”洗礼,以及在创业板第一市值和利润的温氏集团刺激下,饲企清醒地认识到,去虚返实,向下游进军---养猪才是最正确的转型方向。

  且不说有中国饲料工业‘黄埔军校’之称的正大集团早已踏上全产业链之路,国内土生土长的饲料巨头们现要是不提出个几百万头的养猪计划反而成了另类。

  饲料企业沦为养猪场生产车间

  相较于数量的减少,饲料企业在农牧产业链中的地位变化更值得人们重视。在上述的一退一进中,饲企在产业链中再没有机会扮演主角,逐步成为养殖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类似于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那样为配套产业。

  无论是选择产业链发展还是为养殖公司代工的OEM模式,饲料企业成为养猪场生产车间,更有利于服务养殖环节、更有利于食品安全。打通产业链,饲料的商品属性在淡化,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重金属等添加,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这些方面来说是个好事。

  在当前阶段,拥有技术与资本的饲企成为推动中国从养猪大国向养猪强国的主力军。

  生猪养殖将迎来新一轮产能过剩

  现在这一轮转型的竞争点是看谁猪场建的快,存栏数量增长的多。可是问题又来了,动辄上马几百万甚至千万头的项目,中国生猪会不会很快再次回到过剩期?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超过20个省份都划定了生猪禁养区,并启动了猪场拆迁行动,直接减少生猪存栏3600万头。由此认为“可能”造成猪肉供给一定缺口。

  在补缺口方面,据海关统计,2016年进口猪肉预计将达到150万吨,是2015年的2倍,相当于比15年多进口约1000万头活猪,这里还不算上非正规途径流入的猪肉。

  另外,我国养猪技术水平提高使母猪PSY近几年以每年1头的速度快速提升。估计到2020年,PSY将达到20头不成问题。PSY每增加一头,意味着全年增加3000多万头生猪供应。这一项要比进口猪肉增加的要多的多。

  算上这两项已足够弥补猪场拆迁造成的猪肉供应减少。

  还有不可忽视的是,2016年当行情上涨时,养殖场适度提高出栏猪重,尤其是散养户牛猪压栏,短时间可让猪肉产量提高接近10%。中国目前还有55%的生猪由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来提供。这部分增加的产能同样不容小觑。

  由此算来,虽然我们看到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在持续减少,我们供应量并没有减少,在消费不增加的情况下,缺口基本不存在。如果再让全国母猪存栏回到4000万头,那绝对是产能过剩。

  最近,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在“当前畜牧业主要形势与任务”报告中指出,南猪北移趋势明显,大企业纷纷在东北以及内蒙古建场,如果产能完全释放,将新增出栏1亿多头。

  饲企们前赴后继去养猪,很快就会出现一些猪场还没建好时,人家已经进行下一轮竞争中。

  “养猪大跃进”之后下一轮比什么

  快速扩张后新增的1亿多头产能如何消化?决不能把宝压在禁限养区小散退出带来的市场空缺上。

  一边拆一边建,未来将剩下两种极端模式:一种是温氏型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另一种牧原型超大自繁自养场。当从小散游击队变成有组织的正规军之间的较量,猪周期只会被拉更长。

  这时不再拼冲刺,而是拼耐力。要么是死扛,资金来源有问题的早晚会沦为资本的玩物,要么是顺着产业链继续往下走。

  前段时间,峰瑞资本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生猪从出栏到消费者手中加价率约为30%。猪肉在流通环节链条过长,大概四五环,利润主要集中在次终端。因此认为,在整个生猪产业链相对有改进空间的是次终端,选择B2B要比B2C更有机会。

  在肉制品端,美国的猪肉规模大概是500亿美金,其中370亿美金是肉制品,130亿美金是生猪。在中国则倒过来,1.4万亿市场规模中1.2万亿是生猪,2千亿是肉制品。

  尽管中国人厨艺普遍好于美国人,家庭购买生鲜猪肉较多,但随着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中国肉制品将有很大上升空间,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深加工肉制品有的是机会。

  “养猪大跃进”之后必然会进入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阶段的竞争。从2016年开始,屠宰行业也成为环保督查的重点之一,不少屠宰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被限期整改甚至关闭。2016年农业部共清理关停小型生猪屠宰场点3364个,与猪场拆迁一样,为发展规模化的屠宰加工腾出市场空间。

  老牌的养殖企业,已经踏上向食品端转型的道路。如温氏品牌生鲜项目已开设40多家生鲜门店,销售自产的猪、禽类、牛奶等自主品牌产品。这些门店还主要分布在深圳等地,今后将逐渐向珠三角等地区拓展。

  还有像雏鹰农牧、新希望、唐人神等都是一边大力抓养殖,一边抓肉制品,也就是说在积极备战下一轮比赛。趋势只有在将起未起的时候,才有意义,太早看到趋势其实毫无意义,太晚当大家都意识到是风口时,早已不是风口。企业应把握好时机,提前布局。

  当然,并不是所有农牧企业下一阶段都要下沉至食品端,产业链中还有一些之前大家觉得难啃的地方值得回头再去攻克,如育种、智能装备、大数据、冷链物流等。未来的路注定不好走,好走的路上注定已人满为患。

  不同于由效率和成本来决定的养猪端,肉制品消费端由品牌决定,这是大多农牧技术型企业不太熟悉的玩法,不能再简单沿用过去的农牧思维。正所谓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在品牌塑造这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将为灵活、创新、能准确把握终端消费者心思的公司留出更多机会。

打印 责任编辑:文枫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