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中旬以来,国内猪价自东北开始加速下行,然后是华北、西北,最后蔓延到整个南方地区,到10月末累计跌幅相比8月下旬高峰期达到10%以上,每斤平均下跌1元左右,养殖户也因此在出栏与压栏之间徘徊。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十·一”过后猪价高位回调符合往年市场规律,但此次下行速度之快、幅度之大,系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第一,饲料原料成本下降,间接拉低猪价。10月以来,国家对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下调到每斤1元,玉米价格比去年同期低15%左右,豆粕价格同比下降18%,小麦价格也出现断崖式下跌,饲料成本的下降导致猪价跟风下滑。
第二,消费动力不足,替代作用增强,导致“逢节必跌”。因近期实体经济持续低迷,消费水平明显下降,使国内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不断探底,导致对猪肉替代性较强的鸡肉和鸡蛋价格大幅走低,替代作用明显增强,对猪肉消费和市场价格形成双重打压。
第三,收购屠宰量下调,购销相对清淡。农业部数据显示,2014年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占到整个社会屠宰量的32%,但是2015年三季度这一比例已降至28.8%。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猪价偏高,大型屠宰企业终端产品售价维持高位,但是走货偏慢,抑制了生猪收购的需求;同时,受猪价上涨及屠宰量下降的影响,屠宰场和供应终端赢利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因此,部分屠宰场采取了下调收购量,压价逼量的政策打压猪价。
第四,存栏量有所上升,压栏大猪集中抛售。据农业部发布消息,9月份生猪存栏环比上升0.6%,为自 7月份以来持续三个月上升,目前已升至3.88亿头。这表明因猪价上涨,养殖利润好转,养殖户补栏增加,阶段性出栏增加。前期猪价高涨增强了养殖户的压栏信心,导致养殖户在节日期间集中出栏,进一步促使猪价下行。
另外,近期东北、华北、西北突然降温,猪病增多,导致养殖风险加剧,养殖户出栏意愿增强,带动周边地区猪价下降;加之,上市储备肉的调控以及进口猪肉带来的冲击,也加剧了猪价的回调幅度。
针对后期走势,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猪价整体回调符合市场规律,但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着猪价的未来走势,随着猪价的过度下跌以及抛售的结束,预计冬季消费旺季的到来,以及南方做腊肉需求的拉动,生猪市场将出现供应趋紧,猪价将在高位震荡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