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大地透出一片清爽气息。早就听说石楼县龙交乡东垣村有位养殖能手,记者决定前去采访。
“哞―哞――”还没有进村,就听见一声声的牛叫。远远看见一个正给小牛犊喂牛奶的人,他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东兴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兵旺。
在闲谈中了解到,老张只有初中文化,早年在交口县煤炭场打工当管理员,一年到头,靠打工的微薄的收入艰难维持全家7口人的生活。后来他决定自己创业,经过多方尝试最终选定发展养殖业,凭着勤劳肯干的韧劲和敏锐洞察市场的能力,先养牛、后养猪,如今每年收入能达到25万元,成了县里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随着养殖规模一步步扩大,他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宽阔、越走越红火。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绿色养殖
石楼县龙交乡东垣村有耕地2100亩,玉米种植面积1500亩,自然草坡面积1400亩,人工种草面积300亩。张兵旺通过市场调查和向县畜牧局技术员了解情况后开始了他的养牛事业。2001年在自家院子里盖了几间牛舍开始养牛,一开始养了五六头,随着经验的积累,牛越养越多,牛槽里拴得满满的。后来扩建牛舍面积1500平方米,在此基础上还配备了运输车1辆、大型切草机1台、粉碎机1台。目前他饲养繁殖西门达尔杂交牛78头,其中母牛55头,西门达尔优种公牛1头,牛犊22头。每年最少产30个牛犊,按现在市场价,直接经济利润就是15万元。
“养牛必须悉心照顾,夏天怕遇雨,冬天怕风吹。饲养时要精心管护,严格按科学饲养技术规范进行,特别是在饲料配方方面,根据不同年龄及时调整,以促进牛消化吸收。村里的成年牛9元左右一斤,一头牛就要卖9000元左右,除去成本,一头牛的纯收入大概是2000至3000元,我们这里的庄稼都是绿色的,用的肥料是牛粪,同时我们的牛吃的是绿色草料,也能保证牛的品质,进一步保证销路,比外出打工划得来。”谈起“养牛经”,他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成立专业合作社 壮大养殖事业
在张兵旺的影响下,村里先后有许多村民也开始了养牛。敢想敢干的张兵旺2009年又成立了东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共有5户入社联营,每户各筹30万元,筹集150万元发展起养猪事业,建起了面积200平方米的半机械化养猪场,配套了消毒室、治疗室、办公室等相关建筑设施。2009年至今,合作社共出栏猪800头,出栏猪崽1500头,总收入150万元,实现利润70万元,合作社成员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
为搞好养殖事业,合作社还承包了两万亩自然草坡和人工草场。春夏季节在东山放养,到了夏秋季节,就收购村内其他农户的玉米和秸秆来圈养。每头牛每天至少要吃4斤玉米,这样既可以使得农民的玉米有了销路、秸秆不再浪费,又为养牛养猪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和草料。
先富带后富 发展循环经济
由于东垣村盛产玉米,正常年景玉米产量达15万公斤,特别是秋季收完玉米之后,田里玉米秸秆很多,有的秸秆被放火烧了,有的秸秆发霉烂掉了。看到这种情况后,怎么利用当地盛产玉米的优势来发展养殖业成为张兵旺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实践,张兵旺成功总结出肉牛、肉猪养殖的两种模式。即:庭院养殖、标准化网架棚圈养殖。两种养殖方法都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或者利用价值不大的场所。采光好的网架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了当地秸秆资源的转化和增值,同时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多年的经营,使他和其他农户形成了“以粪肥田,以粪换料”的经营模式。现在村子里家家有牛棚,户户有沼气,形成了绿色循环经营模式:种玉米――养牛养猪――利用沼气。即种植玉米饲养猪牛,利用牛粪猪粪产生沼气和肥田,同时沼液又成为玉米的优质有机肥。为了加强秸秆的循环利用,他们充分利用秸秆过腹还田,牛粪上地增加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又降低了种植成本,使粮食丰产增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东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是以草食动物肉牛发展为主,建立肉牛产业“九个统一”,即统一指导养殖户牛舍的改造建设;统一贷款和协调上报项目投资;统一生产资料和饲料的购进;统一牛犊的安排购进;统一配置饲料;统一防治疫病;统一培训管理技术;统一组织销售;统一资金结算和利润分配。
“养牛的目的就是要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现在村里有了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养殖户省心多了,产销不愁。”张兵旺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目前,东兴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家庭饲养为主,西门达尔牛存栏量2000多头,年出栏3500多头,可实现经济效益900多万元。
这种模式的运行和推动下,合作社使全村养殖业迈上了组织化生产的道路。他们把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富带穷、以强带弱,使东垣村养牛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人均养牛2头,成为石楼县名副其实的养牛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