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今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由寿阳县晋荞基地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无公害杂粮系列产品再次受到客商热捧,签下了一笔笔订单。寿阳是我省优质小杂粮生产示范基地县,小杂粮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0万亩左右,但昔日养在深闺的小杂粮又是怎样成为寿阳农民脱贫致富的“黄金粮”呢?
依托资源闯市场
由于供销系统改制,赵成义一家三口在1997年下岗了,但寿阳历史悠久、口感细腻、营养丰富的小米,让赵成义有了自主创业的念头。当年,他筹资7000元,购买了一台砂轮碾米机,开办了寿阳精米厂,当时条件简陋,租用闲置的房子作为厂房,没有技术员,他自己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小米等杂粮生产加工技术,然后亲自为员工讲授分级、加工、包装等技术。凭借着赵成义和公司一班人的艰苦努力,2000年,寿阳精米厂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变成了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50万元,并更名为寿阳县晋荞基地米业有限公司,加工产品也由原来单一的谷子,扩展到黍、豆等8个品种,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杂粮开始变成了山区农民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抢抓机遇谋发展
晋荞基地米业有限公司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引起了农发部门的重视,经过多次考察,2008年,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按照 “扶大扶强”的原则,为晋荞基地米业有限公司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74.66万元。
有力的资金扶持为晋荞基地米业有限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司通过引进技术力量,更新加工生产线,全部实现了无菌化生产,并开发出晋荞牌杂粮产品3个系列28个品种,杂粮附加值由原来的1.2元上升到2元,生产能力较原来翻了两番,年收购、加工、销售杂粮能力也达到了1.6万吨,产品销售覆盖大半个中国,并远销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辐射带动促增收
为了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晋荞基地米业有限公司积极探索 “公司+基地+农户”的杂粮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科技创新,不断做大做强杂粮产业,使之成为惠及广大老百姓的朝阳产业、主导产业。为搞好基地建设,公司引进省农科院晋谷40号谷子原种与农民自留种对比,每亩平均产量由原来300公斤提高到425公斤,最高达到了550公斤,大大调动了农民种植新品种的积极性;为提高标准化种植,晋荞基地米业有限公司实行“上门订单、上门送种子化肥、上门防治病虫害、上门科技服务、上门收购农民订单杂粮”的“五上门”服务,通过采取定点收购、分级定价、现金结算等方式,不但鼓了农民的钱袋子,也为公司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羊头崖乡东刘义村有杂粮资源1300亩,在此之前,农民靠种植玉米为生,是该乡有名的穷村。晋荞基地米业有限公司把该村作为基地后,全村100余户种植杂粮,户均年收入达到了2.5万元至2.8万元。
到目前为止,晋荞基地米业有限公司已在寿阳县6个乡镇建立了杂粮示范基地,设立固定收购点2个,流动收购点60多个,极大地方便了杂粮种植户的就地交售。晋荞基地米业有限公司在收购过程中,还积极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按保护价收购,先后向农民支付杂粮收购资金6000多万元,引导1万农户通过种植杂粮走上了致富路,让寿阳老百姓从杂粮产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