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敢做富人的生意
今年26岁的刘雪梅出生在江苏省。19岁那年,刘雪梅高考落榜。为了不再给家庭增加负担,她放弃复读,和几个同乡姐妹一起来到上海,好不容易在市郊一家服装厂找到了工作。
2004年春节前,征得雇主同意,刘雪梅在上海做保姆的老乡阿秀请她过去玩。刘雪梅来到阿秀的雇主沈先生家,立即被室内豪华的装饰吸引了。下午,沈先生带着几位客人回家。刚坐定,他就让阿秀从储藏室里取出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今天我请大家品尝正宗的古巴雪茄。”
精美的烟盒在客人手中传递了一圈后,沈先生打开包装盒,递给每位客人一支雪茄。一位客人说:“要是工作清闲点儿就好了,真想开一家雪茄店,我的很多朋友都喜欢这玩意儿。”另一位客人说:“我在国外时就喜欢雪茄,回国后很少抽到那么好的了。”
整整一个下午,大家都在谈论雪茄。刘雪梅想,既然雪茄这么受欢迎,开家雪茄店肯定有钱赚。客人走后,刘雪梅对阿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阿秀却说:“一支雪茄得几百元钱,那么贵,有几个人买得起啊!现在想赚钱的人那么多,如果真有这么好的事,还会轮到我们吗?”
五一放假,刘雪梅回了一趟老家,想求得父母的支持,哪知父母非常反对。只有做小生意的哥哥支持刘雪梅,偷偷借给她两万元钱。2004年6月,刘雪梅辞了职,用好不容易凑来的8万多元钱,在上海开了一家雪茄店。
做雪茄生意要“内行”
为了掌握更多有关雪茄的知识,刘雪梅买了许多书“恶补”。很快,她对雪茄的品种、历史、制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连雪茄如何剪口、点燃、什么时候该吸第一口、烟灰到几厘米长时该弹掉等细节都熟记在心。然后,刘雪梅采购了一批雪茄,准备一显身手。
现实很快给了她沉重的一击,许多顾客走进店里,看了两眼就转身离开。一连3天,一支雪茄都没卖出去。一天,两位顾客走进店里,看了几种雪茄后,摇摇头说:“这些雪茄虽然颜色比较重,但味道太淡。”刘雪梅急忙拦住这两位顾客,向他们请教起来。
原来,刘雪梅一直以为,雪茄茄衣色泽越重,口感就越重,所以在进货时,只顾挑选那些茄衣颜色比较深的雪茄。其实,茄衣的颜色与雪茄的味道无关。
刘雪梅只好四处借钱,购进一批口味较重的雪茄。刘雪梅意识到,她对雪茄的了解太有限了。此后,她经常往阿秀的雇主沈先生家里跑,虚心请教。
这位貌不惊人的穷女孩竟敢经营价格昂贵的雪茄,沈先生对刘雪梅的勇气很赞赏,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了解的雪茄知识传授给她。此外,刘雪梅总是主动向客人征求意见,听听他们对各个品种雪茄的评论。
在刘雪梅的辛苦操持下,雪茄店的生意终于好起来,每天的营业额都超过3000元。
2005年3月的一天,一位衣着华贵的客人走进店来说:“给我来一包雪茄。”刘雪梅一听就知道,客人对雪茄并不了解,否则不会说“买一包”。刘雪梅热情地向客人讲解起来,客人对雪茄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一次就买了2000多元的雪茄。
通过这件事,刘雪梅意识到,中国的有钱人很多,但了解雪茄的并不多,要想将生意做好,就要加强宣传。刘雪梅请人设计了详细的宣传资料,摆放在店里让顾客阅读。此举大大刺激了雪茄的销售。
雪茄店变成雪茄吧
随着生意一天天兴隆,刘雪梅招聘了两名店员,自己则一心扑在业务的拓展上。雪茄店位于上海的使领馆区附近,刘雪梅决定在巩固现有顾客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外国顾客。她制作了多语种的宣传单,同时在上海两家英文媒体上打广告。
2005年10月的一天晚上,5位外国客人来到店里,选购了几支雪茄后,其中一位说:“这个店没有相应的服务,我们到旁边的酒吧聊聊吧。”
刘雪梅知道,抽雪茄需要配套的环境和设施。雪茄是一种高档消费品,客人在享受时对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比如舒适的休闲椅、柔和的灯光,很多人喜欢一边抽雪茄、品洋酒,一边欣赏爵士乐。
很快,刘雪梅将旁边的铺面租了下来,将营业面积扩大了一倍,添置了沙发、茶几、音响和书刊架,还配备了酒水、时令水果等……雪茄店变成了雪茄吧。这一改变,令销售额明显增加,每个月除去开支,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
一天,两位中年男子来到雪茄吧,每人选购了一支雪茄后,在沙发上坐下,其中一人从公文包内取出雪茄剪、打火机、烟灰缸等。这套烟具相当精美。另一位男子说:“我的那套回国时忘了带,在上海很难买到那么好的啊!”
客人的话启发了刘雪梅。抽雪茄有一半的乐趣在于裁剪、点燃和保养雪茄。只有配上高档的烟具,才能真正体现出“雪茄客”的身份。
刘雪梅于是进了几样顾客普遍使用的烟具。2006年7月,一位经常光顾雪茄吧的企业负责人,向刘雪梅订购了38万多元的雪茄烟具。这家企业要召开产品推广会,准备买些烟具送给外商代表。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刘雪梅的雪茄吧在上海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她的个人资产已超过200万元。她准备近期在上海选择几处合适的场所,再开两三家连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