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稻草绳引发的财富风波(视频)

发布时间:2008-06-03  来源:www.cctv.com
摘要:5月初,记者来到江苏省赣榆县欢墩镇采访。据介绍,从每天早上5点钟开始,在村头会有芦笋交易。本以为可以看到大规模的收购场面,但是当记者按时赶到的时候,却发现收购场面有点冷清。 收购商:每个村庄都有摊点,然后他们集中过来装货。 记者:不是太集中。 收购商

        5月初,记者来到江苏省赣榆县欢墩镇采访。据介绍,从每天早上5点钟开始,在村头会有芦笋交易。本以为可以看到大规模的收购场面,但是当记者按时赶到的时候,却发现收购场面有点冷清。

        收购商:“每个村庄都有摊点,然后他们集中过来装货。”

        记者:“不是太集中。”

        收购商:“不是太集中,每个村庄都有,都有这样的销点。”

        村头收购结束之后,早上7点半,这些芦笋会被送到收购量比较大的收购商那里,场面也开始热闹起来。

        记者:“今天早晨收了多少?”

        贾连华:“还没到,太多了,我估计得有15、16吨了,20吨。”

        记者:“每天都这样吗?”

        贾连华:“基本上都这样,每天都这样。”

        像贾连华这样的收购商一天可以收购20吨芦笋。但是有些农户的芦笋却因为捆扎了稻草绳而被拒收了。

        村民:“人家不要,退回来了。”

        记者:“绳子够粗的。”

        村民:“这还嫌细呢。”

        记者:“这还赚细啊?”

        村民:“人家不要,这不是换下来了吗。”

        记者:“一根草绳子有多沉啊?”

        村民:“起码有三四两。”

        村民:“有七两。”

        记者:“有七两沉啊?”

        村民:“称一下就知道了,称一下。可以现场称一下。称一下就知道有几两了。”

        村民:“六两。”

        现在这样用稻草绳捆扎芦笋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在两年前,这样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而欢墩镇年产2万吨,产值上亿元的芦笋产业差一点就毁在看似不起眼的稻草绳上面。

        芦笋又名龙须菜。可以作为蔬菜食用。欢墩镇种植芦笋有30多年的历史,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到近万亩。然而危机也随之而来。

        曹家财是芦笋种植户,因为在销售的时候,用稻草绳捆扎芦笋而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曹家财:“到这儿一卖呢,给我2.8元,按2.8元收,我心里不高兴,为什么给我2.8元,你的收购价是3元。”

        曹家财认为是被压了价,而收购芦笋的朱孔彬也有自己的说法。

        朱孔彬:“他用这个稻草捆绑,他怎么捆绑呢?他把地下的泥放在稻草里面,用手缠,缠完之后使清水清洗,这个泥全部在里边。第二个它这个芦笋采下以后,使稻草加泥捆绑了之后,沾水在里边,沾水里边以后呢,它每天早上来卖,到这儿来卖,里边这个芦笋加上它这个水分,使稻草,它稻草全部变成这样了,这样的稻草多少呢,得有1.7斤,这样一根稻草,不给高价就是这个原因。”

        朱孔彬认为是曹家财用稻草绳捆扎芦笋,才给了他低价。而曹家财却认为是朱孔彬先压价,自己才用稻草绳捆扎芦笋。这种现象在欢镇很普遍,双方各说各的理,互不让步。更糟糕的是,收购商压价和种植户缺斤短两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曹家财:“到经纪人那里卖芦笋,跟经纪人形成了对立面。”

        捆扎芦笋的稻草绳就像是导火线,引发的连锁反应让芦笋市场秩序陷入难以控制的混乱,市场混乱造成芦笋价格波动大,种植户收入很难保证。许多人都转到了其它的农业项目。

        2006年,全镇的芦笋种植面积骤然降低了30%。

        就在僵局难以化解的时候,由镇里通讯员曹晓东拍摄的本意是宣传丰收的一张照片,却成了欢墩镇芦笋产业转折的开始。

        曹晓东:“市场上拍的,拍了以后呢,发到我们江苏省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上。”

        单举清在镇里分管芦笋工作,当他看到这张为丰收而拍摄的照片的时候,心里却非常不是滋味。

        单举清:“第一眼,我看到的是很粗的这个大草绳子,当时我看了以后,虽然说,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个想法,反正我,因为我了解这个情况,我觉得这个草绳子很刺眼。那么粗的草绳子,人家会不会说这个不协调。”

        随后,为了整顿市场秩序,由单举清牵头成立了芦笋协会。协会把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放在了捆扎芦笋的稻草绳上面。与此同时,经过减产的痛苦之后,种植户和收购商都变得冷静了许多。

        朱江:“对双方,对农户,对我们也都没有好处。”

        曹家财:“互相顶,使草绳子捆呢,农户也费工,到经纪人这边呢,他还得拆草绳子。”

        趁着大家开始反思的时候,协会组织种植户和收购商的代表坐在一起商量。经过协会动员,曹家财愿意放弃用稻草绳捆扎芦笋的方式。

        曹家财:“经过大家商量,要不就使筐装,这样散装。要么就找这个塑料绳子捆绑一下。”

        捆扎方式的改变,也得到了朱孔彬积极的反应。

        朱孔彬:“卖芦笋的时候用这个塑料绳子捆了,也不使草绳子了,我降低成本了,我把成本这个利润让给他了,我给他一斤提高几毛钱。”

        曹家财:“这样价格不就上来了吗,芦笋种植户也都得到实惠了。”

        在改变捆扎方式的基础上,协会还制定出芦笋的等级。等级标准一目了然,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收购商压价。

        贾连华:“芦笋头儿贵,直径0.8公分以上,17公分的这个条,它的价格,每吨基本上在8000元钱一吨,这种细的每吨在6000元。”

        种植户和收购商之间逐渐达成共识,信任也开始慢慢建立,芦笋产业重新恢复了活力。2007年,欢墩镇的芦笋种植面积达到了1.5万亩。

        欢墩镇的芦笋是要销售到市里面的加工企业,由企业进行加工之后出口到国外。

        杨怀祥:“产品主要出口日本、欧洲,还有一部分到美国。以前我们产品90%出口日本,日本市场现在受到一定的影响,我们把精力投入一部分到欧洲和美国市场。”

        受到出口的影响,2008年,芦笋的价格有些偏低。欢墩镇的种植户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才能尽量增加收入。

        庄国伟原来也是芦笋种植户,在浙江一个做茶叶的朋友那里得到启发,尝试着用芦笋炒茶。芦笋茶是利用芦笋采摘期结束之后,留苗上面的嫩芽炒制而成的。

        刘长健家里有5亩芦笋,在知道芦笋可以炒茶之前,在他眼里,这种芦笋的嫩芽是一分钱都不值的。

        刘长健:“原来芽发了之后,等长大之后,芽全部掐掉了,没有用了。”

        记者:“掐掉放哪儿?”

        刘长健:“掐掉全部扔掉了。”

        根据成本核算,庄国伟以7块钱一斤的价格收购农户的芦笋嫩芽。

        庄国伟:“一市斤是7元。”

        记者:“一亩地一年能出多少这种芽?”

        庄国伟:“一亩地一年能出六七十斤吧。”

        种植户把原来没利起来的芦笋嫩芽,卖给芦笋茶加工厂,这样每亩芦笋又可以增加500元的收入。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