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绑在一起赚钱的香葱生意(视频)

发布时间:2008-05-13  来源:www.cctv.com
摘要:在江苏省金坛市白塔镇管庄村, 村里卖葱的小码头边上,因为今天的葱价,一大早这里就是一片嚷嚷声。 村民:我们两篮子葱,200多斤就卖了这点儿钱。 村民:一篮子葱才能卖15元钱。 看得出村民们因为葱价低不是很高兴,可收购商们也不见得有多高兴。 记者:收葱

        在江苏省金坛市白塔镇管庄村, 村里卖葱的小码头边上,因为今天的葱价,一大早这里就是一片嚷嚷声。

        村民:“我们两篮子葱,200多斤就卖了这点儿钱。”

        村民:“一篮子葱才能卖15元钱。”

        看得出村民们因为葱价低不是很高兴,可收购商们也不见得有多高兴。

        记者:“收葱赚钱不? ”

        收购商:“不赚钱。”

        记者:“不赚钱你还干? ”

        收购商:“不赚钱有什么办法。”

        记者:“亏就不干了吗?”

        收购商:“也要干,不干不行。”

        记者:“你收葱多少钱一斤?”

        收购商赵金兰:“收一斤0.2元。”

        记者:“卖出去呢?”

        收购商赵金兰:“有时候一斤0.3元,有时候卖一斤0.2元,那就不赚钱了,不赚钱也要给他们的葱拖走。”

        在管庄村,记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村民们说卖葱不赚钱,收购商也说不赚钱。可是从早到晚,仍然有几十辆收葱的车在村里往来穿梭,农民们也一边喊着不赚钱,一边热火朝天的往车上搬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管庄村的香葱种植原本只是农民利用一些边角地赚些零花钱。后来一些常卖葱的村民发现,城里居民一日三餐做菜总少不了香葱这调料,就购置货车,每天在村里收购香葱,运到常州批发出售。几年下来,这些人手上有了固定客户,香葱要货量越来越大,他们就回到村里鼓动农民大面积种植香葱。

        吴网春就是最早的一批倒卖香葱的人。

        香葱经济人吴网春:“常州那边需要葱,我就买了一辆车子,做试试看,第一车收葱赚了200多元,后来非常高兴,又搞了,第二车赚了500多元,越赚越多。”

        顺其自然的吴网春就成了第一批香葱经济人,随后,贩卖香葱的经济人队伍开始壮大,跟着正比例增长的就是香葱的种植面积。白塔镇由开始的几百亩,扩大到7000多亩,管庄村成了种葱专业村。有些经济人还因贩香葱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

        记者:“去年你别保守的估计,去年一年赚了多少钱?”

        香葱经济人周金书:“ 10万元。”

        农户:“不止,保守的。”

        记者:“那你估计呢?”

        农户:“我估计大概20万元,他去年在金坛市买了一套房子。”

        记者:“他在哪儿买的?”

        村民:“凤凰城。”

        记者:“在最贵的地方吗?”

        村民:“凤凰城。”

        记者:“一斤葱最贵的时候能卖多少钱?”

        香葱经济人赵金兰:“最贵时候15元钱一斤。”

        记者:“人家都说你们经济人都有百万?”

        香葱经济人周金书:“是的,老百姓赚钱,我也赚钱。”

        周金书就是当地有名的百万经济人之一,每年他都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而农民也能在家门口一亩地赚上一万元。经纪人和农户都赚钱,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后来,有些农户们不高兴了,因为他们总是事后诸葛亮的发现自己卖葱卖亏了。

        村民:“怎么不发现,这个消息来去都会知道,这个来去的消息,这个手机传达的快。”

        记者:“知道了生气吗?”

        村民:“生气,怎么不生气?压价压价,都是一角多一斤。”

        按说当地的香葱经济没有经济人就不可能这么红火,可农民因为是家门口卖香葱,一般经济人说什么价就是什么价。但是香葱的价格每天都不一样,尤其是香葱的生长旺季也是香葱价格的最淡季,这时候葱多价低,价格也是最乱的时候。

        村民:“冬天都要2元多一斤,一篮子葱都要一两百多元。都是大票子,一百元的,现在都是一二十元,二三十元一篮子葱,什么时候是最好的时候,夏天和冬天。”

        香葱的淡旺季价格最高可相差10倍以上,当春季香葱生长旺盛的时候,很多经济人因为产量大城里香葱价格走低,回村就拼命压价。

        香葱经济人吴网春:“明明市场上可以卖到0.8元到1元钱一斤,但商贩下去就是收0.5-0.6元,从中压老百姓0.2元到0.3元,一家两家不算多,总加起来几百家,几十家,这个数量就大了。”

        一到淡季,农户们发现买卖香葱就像打仗,经济人开着卡车满村转,全打心理战,哪家不会砍价,价格就能蒙高一点,而农户们之间也像无间道,彼此互相打探葱价,看自己是否卖低损失了,天长日久,双方发现结果都不怎么妙。

        香葱经济人吴网春:“老百姓他要卖高一点,我们收葱的想压到最低,那就互相矛盾了,有的老百姓犟,也不肯卖,他要到金坛去卖,就是到别处去卖。”

        顾冬梅:“他压价我们也不卖,我们种葱,老百姓也是想赚钞票的。”

        压价让经济人和农户较上了劲儿,淡季经纪人给的价格低,农户心理憋着气,到了旺季,经济人们发现他们收不到葱了,这时葱少城里价格高,农民宁可自己辛苦的折腾到城里,也不愿意经济人把这份钱赚走。这下,吴网春坐不住了,他召集了几个和他一样不堪忍受这种买卖关系的经济人,打算成立一个协会,定个规则。

        香葱经济人吴网春:“我们经济人到村子里收葱的人是稳定的,组成一个协会,给老百姓一个固定价格,像他们种的葱,都要长期给我们,固定给我们,比如你家种了两亩,他家种了一亩,固定给我们,一般不许给旁人买走了。”

        2004年,吴网春等经济人成立了香葱协会,提出和农户固定关系,最初协会并没有太多人理会,然而,没多久,大家发现固定关系似乎真的能保证自己的利益。周金书的媳妇赵金兰给我们说,她家的老客户都必须把葱给她,别人高价也不能卖,同样,市场价多低,葱就是烂掉她们夫妻俩也要把葱给人家拉走。

        香葱经济人赵金兰:“不赚钱也要给他们拖,总归有亏本赚钱的时候。”

        记者:“为了赚钱的时候他们还把葱给你,对吧?”

        香葱经济人赵金兰:“赚钱的时候拖,不赚钱的时候不拖,老百姓根本就不相信我。”

        村民:“别的车来不卖,总是卖给他,高的时候也卖给他,不值钱也卖给他。”

        村民:“2元也是卖给他,0.2元也是卖给他,总归是卖给他。”

        协会用口头协议把经纪人和农户结成固定关系,大家算账都算全年的账,不能按淡旺季一时利润计较。而协会的葱价,则完全参考常州前一天价格,上下浮动一到两角钱。固定的客源加稳定的收购价,没有经济人敢压价了。

        香葱经济人万泉:“像我们收葱价格都是跟着协会走,因为大家都是弄葱的,他们收得高我们收的低就是收不到。”

        如今,经济人每天只要在村里一按喇叭,和他们有合作关系的农户就会默契的出来卖葱。别看现在是一年中葱价最低的时候,但农户心理都有底儿。吴网春现在是协会的会长,他对现在和农户的关系也特别满意。去年他赚了三十万元,靠他们这些经济人管庄村一年运到常州凌家塘市场的香葱近万吨。在这里,香葱被再次批发,运往苏州、上海、南京等

        1000公里内的各城市,整取零卖到餐饮企业,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