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成功后,各级政府大张旗鼓对养殖户进行饲养前培训,从网箱安装到鱼种鉴别培育,从鱼病防治到饲养管理……产业结构调整后,标准化养殖的特优水产品以大头鱼、单性罗非鱼、大口鲶鱼、三角鲤、青竹鲤等为主。
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化在上级质监部门指导下,编制了四个系列地方标准,完善了标准化体系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规范了养殖管理。“在引种、防疫、饲料等环节上,我们都按生态标准严格执行”,北景乡江栋村养殖户覃江妹告诉记者,由于产品质量好,去年她的渔场产品供不应求,卖出30吨水产品,纯收入10多万元。
在销售环节,大化除引进外来老板建立多个渔业养殖基地外,还强化信息服务,促进市场流通,并到南宁、柳州等地以及云南、贵州等省建立销售网点,打开固定销路,确保产销链接。
随后,大化成立的水产品加工厂,将水产品装进礼品盒,推进超市,拉长渔业产业链条。2009年,该县还以岩滩的盘龙岛、三星岛和北景巴龙岛为依托,开发休闲垂钓度假游,在推动水产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同时,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此后,大化渔业养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北景鱼”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
延伸拉长的不只是产业链
从养殖方式的转变,到产品的流通和深加工,大化在“一尾鱼”身上付出了诸多心血和汗水。结果,“一尾鱼”延伸拉长的,不只是产业链,还有社会和谐与生态和谐。
大化属“老少边山穷”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库区移民失去土地之初,一时不能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较为困难。大化历届党委、政府领导立足水资源,引导库区移民向水面进军的思路,打开了移民生产、生活出路。
早在1998年,北景乡党委、政府就发动群众以股份形式开发音圩两个库汊,一个80亩、一个360亩,第二年两个库汊利润翻了两三倍。手捧股金,群众乐呵呵地说:“我们移民成了股民。”2009年,大化发挥机关单位的技术、资金优势,让移民出力出水面,县直机关单位出资金出技术员,与库区移民合股开发水面资源。股份制的形式,激发了移民养鱼的积极性,有些库汊由于股金过多,只能按人口或户平均分配。一些不属库区的群众参股,要经过库汊领导小组讨论。
群众靠养鱼走上致富路。走进北景乡江栋村,只见一栋栋“渔楼”拔地而起,摩托车、彩电、冰箱、手机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有十几户人家还买了小汽车。目前,全村发展网箱养鱼共1600 多箱,库汊开发达2800多亩,年水产品产量达860吨、产值75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2677元。
库区移民依靠发展渔业富裕起来了,但大化的和谐发展之路还在延伸。今年,该县开展“千名干部进库区驻百屯访万家解难题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施口粮补助、就业培训、教育扶持、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力解决库区移民长远生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