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亳州晚报报道,14年前,他虽大学毕业,却因身体残疾就业中屡屡碰壁,成家都成问题。如今,他年收入超10万,住上了洋房,开上了汽车,也有了幸福的四口之家。这不是戏剧中的情节,而是发生在涡阳县城西街道办大马庄人马会山身上的真实故事。让他的人生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就是一棚棚蘑菇。日前,记者走进他的蘑菇大棚,倾听他的蘑菇致富故事。
蘑菇大棚里迎来一拨现场采摘者
马会山向记者讲述自己的蘑菇致富经
大学生种蘑菇年薪十万
11月30日下午,涡阳县城西街道办马大庄一个蘑菇大棚里传出阵阵谈笑声。棚里,几位正在采摘蘑菇的市民手拎塑料袋,边采摘边谈论蘑菇的品质。从菌袋中开出的一朵朵蘑菇,如花儿一般,簇拥在一起,惹人怜爱。蘑菇大棚的主人马会山在旁边不停地给采摘者提供指导。
“部分蘑菇加温后,生长得快些,已经可以上市,培育的菌种也开始出售了。”马会山说,蘑菇真正的采摘旺季应该在腊月,为了让市民提前吃到新鲜蘑菇,他采用控制生长的方法,提前让一部分蘑菇上市,而大部分的蘑菇则要等到春节前后才能出售,因为那时能卖个高价钱。
马会山告诉记者,当前蘑菇的批发价在3元每斤,他今年共建了5个蘑菇大棚,每年的净利润在10万元以上。如今,通过种蘑菇发家致富的他已经住上了洋房、开上了汽车,成了村里有名的富人。
说起自己的创业路,马会山多少有些酸楚。1998年,马会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阜阳农校,成为村里第一个“秀才”。因幼时身患小儿麻痹症无钱医治,留下了残疾,走路颠簸,后期就业中,屡屡碰壁。无奈,马会山决心发挥专业所长,自己创业。2006年,他的第一个食用菌大棚产生了,当年,蘑菇大棚就带给他8000多元的收入。从此,他潜心钻研种植技术,不断扩大规模,名声也在村里渐响。
在合作社推广混合料栽培
马会山的蘑菇最初主要销往超市,而现在,他基本不用出门就能卖个精光。除了部分前来采摘的市民外,马会山的蘑菇还受到了利辛、谯城等周边地区蔬菜批发商的青睐,若不提前打电话预订,只怕会空车而返。
为何马会山的蘑菇如此受欢迎?它和普通的蘑菇有何不一样?“肉厚,密度高,口感好,耐运输,营养价值也高。”马会山说出了这样几个简单的词。
进一步了解,记者才明白,原来这些秘密全在一袋袋菌种里。一般的菌种在培育时,选择的都是单一料,而马会山的菌料却是混合型的,里面有玉米芯、麦麸、玉米粉、豆饼、棉籽壳等,它们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过高温发酵后,病毒少、抗病能力强、产生的营养素也丰富。再加上后期的物理技术,平均产量也比普通蘑菇高30%左右。
“培育菌种也是有讲究的,一种是发酵料,适合冬季种植,另一种是孰料,适合夏季种植。”马会山说,发酵料比较简单,孰料则需要经过100度的高温蒸8个小时后才能装袋。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都加入到种植蘑菇的队伍中来,形成集聚效应,马会山又成立了涡阳县会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混合料栽培技术,为社员提供菌种和技术服务。目前,马会山已带动本地10多户农民种植蘑菇发家致富。
率先帮特殊群体脱贫致富
事业丰收的马会山也迎来了他的幸福人生,试种蘑菇成功的第二年,马会山就顺利组建了家庭,并育有两个孩子。这也让马会山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马会山还告诉记者,市农委有关人员已多次找他谈扶贫事宜,准备把他的合作社开发成精准扶贫基地,每年拨付一定的补贴资金。目前,此事宜已谈妥,计划明年开始实施。扶贫具体方案就是马会山以成本价为贫困户提供菌种,全程免费为贫困户做种植技术指导。也就是说,一袋菌种市场价约在5元左右,如果是贫困户购买,只需要2至3元的成本价即可。
“我初步算了一下,5000袋菌种产生的蘑菇纯收益约为1.5万元,可以助一个4口之家脱贫,而5000袋菌种只是半棚的种植量,按照一家一个大棚,一年的收入就是3万元。”说到精准扶贫,马会山信心倍增。
其实,类似这样的扶贫,马会山早已开始做了,只是他率先扶贫的对象是一群像他一样身残志坚的特殊群体。“我儿子已经是‘名人’喽,前来跟他学技术的人非常多,其中就包括很多本地和外地的残疾人。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传授他们技术,还义务到对方的大棚里现场指导。”马会山的母亲韩红英说。
而在马会山看来,这些特殊群体生活的不易让他感同身受,帮助他们也就成了马会山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