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沈贵银 王莉
近年来,我国牛肉价格出现显着上涨。根据商务部商务预报的监测数据,全国鲜牛肉批发价格从2010年7月到今年2月保持32个月的连续上涨,从30.09元/公斤涨到50.2元/公斤,涨幅达到66.84%,近期价格一直稳定在每公斤50元以上。
消费增长快于产业发展是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随着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善,牛羊肉消费逐步变为全民性消费、全年性消费,旅游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户外消费的快速增长,牛羊肉消费量显着增加。据统计,2011年全国人均购买牛肉1.9公斤,比2000年增长80.9%,是肉类消费中增长最快的。
相比牛羊肉消费的快速增长,近年来肉牛产业发展明显滞后。2011年牛存栏量仅为1.04亿头,比最高时下降了18.5%,特别是母畜的存栏量处于较低水平。2007~2010年,全国牛肉产量年均增速分别只有2.1%,比“十一五”期间的总体水平低1.1个百分点。由于生产和消费的发展不均衡,市场出现供需缺口,从而引起牛肉价格连续显着上涨。
农户对肉牛特别母牛养殖积极性下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依靠家庭剩余农副产品和剩余劳动力饲养牲畜的家庭经营模式在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肉牛专业化规模养殖的成本高、收效慢、风险大,发展迟缓,不能迅速补充部分家庭散养退出后所形成的存栏缺口,造成产业发展速度放缓。
养殖成本增加是价格上涨“助推器”
农户养殖积极性下降、母牛存栏降低直接导致牛犊、架子牛的价格连续快速增长。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2011年每头肉牛的仔畜进价为3747.16元,是2006年的3.1倍。同时,草原、土地等资源约束造成饲草料成本不断增加。2006~2011年,每头散养肉牛的精饲料费从389.93元增加到1191元,增长205%,青粗饲料费从157.54元增加到303.03元,增长92%。此外,劳动力成本显着上涨。目前肉牛养殖周期长,饲养技术相对落后,用工数量和强度较大,劳动力成本已经成为重要的一项养殖成本。
肉牛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资源约束日益明显。牧区草原可利用面积减少,部分牧民减少和退出牛羊养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肉牛规模养殖面临的土地和劳动力制约日益凸显,这在山东、河南、河北等中原畜牧大省的表现最为突出。
其次,生产水平相对较低。目前我国肉牛的产肉性能与发达国家水平相距甚远。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统计,2011年我国肉牛单产水平为143.2公斤/头,这不仅远低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单产水平,与巴西、墨西哥、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单产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
再次,产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撑。扶持肉牛产业的政策并不多。在草原生态保护政策中,虽有支持转变牛羊生产方式的配套政策,但是补贴力度不能弥补饲草资源减少带来的影响。一些地区主要是整合秸秆综合利用、退耕还林、生态治理、扶贫脱贫等项目资金发展牛羊产业,作用有限。
要力促进肉牛产业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草原、耕地、水等农业生产资源约束将不断加强,劳动力成本将快速增加,畜产品的生产成本将显着上涨。同时,居民对牛肉的消费需求将保持稳步增长。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振养殖信心,推动肉牛产业的发展。
建立健全财政支持政策。尽快实施能繁母牛补贴政策,稳定肉牛发展基础;出台肉牛标准化养殖场补贴政策,推动规模养殖;开展肉牛养殖大县补贴,加快品种培育和规模化发展。加快实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培育一批肉牛新品种,提高良种补贴;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支持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和专业合作组织基础设施改造,提高养殖的设施化和集约化水平。
加强草种改良和人工种草,加强青贮、黄贮饲料设施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效率。提高饲草料科学利用水平,重点加强新型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安全生态环保饲料生产、功能型饲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促进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肉牛龙头企业,开发特色牛羊肉产品,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扶持家庭牧场和合作社、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引导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通过订单收购、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保障养殖户的合理利润。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鼓励有机、绿色肉牛走品牌化道路,扩大知名度,打开国内高端市场,实现优质优价。规范牛肉进口秩序,加强质量监管,充分发挥国际资源对国内市场的补充和调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