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牛网 > 养牛新闻 > 孟村肉牛产业:力补“短板”焕生机

孟村肉牛产业:力补“短板”焕生机

发布时间:2013-04-12  来源:新农网整理
摘要:步入2013年,在蛇年春风的“抚慰”下,“牛魔王”终于放慢了脚步,连续上涨数月的牛肉价格环比小幅回落,但仍比去年同期贵四至五成。 牛肉价格连续上涨,让肉牛产业关注度空前提升。是何原因造成牛肉价格飙涨?如此大的行情波动,对于我市肉牛大县——孟村回族自治县的

  步入2013年,在蛇年春风的“抚慰”下,“牛魔王”终于放慢了脚步,连续上涨数月的牛肉价格环比小幅回落,但仍比去年同期贵四至五成。

  牛肉价格连续上涨,让肉牛产业关注度空前提升。是何原因造成牛肉价格飙涨?如此大的行情波动,对于我市肉牛大县——孟村回族自治县的肉牛产业发展有何影响呢?近日,记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牛源威胁再成“杀手”

  牛肉价格上涨为何如此迅猛?记者走访了孟村的养殖大户、加工企业以及销售商,他们给出的答案非常一致——牛源紧张。

  说到牛源威胁,孟村人深有感触。孟村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着丰富的饲草资源,当地回、汉族群众有着悠久的养殖牛羊的经验。早在十几年前,肉牛养殖、屠宰就从民间“草根经济”发展为孟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当时仅有18.9万人口的孟村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实现人均两头牛,被河北省政府评为“秸杆养牛先进县”;高寨肉牛交易市场日上市量达2000头,年交易额超亿元,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壮大了宏达、伊兴、华升、津南4个肉牛屠宰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出“猛牛”“伊圣源”等河北省名牌产品,畅销京、津、沪等众多大城市和阿拉伯国家驻华使馆,并端上了钓鱼台国宾馆的餐桌。

  然而,2007年以来,随着牛源出现短缺,价格上涨,8个存栏500头以上的育肥场相继倒闭,“多米诺效应”带来的是4个龙头企业相继破产、仅存两家龙头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全县肉牛产业遭受巨大打击,肉牛存栏量、出栏量锐减。

  低效益动摇产业根基

  是何原因造成牛源如此紧张呢?

  “养一头牛,一年的效益还不如打工一个月挣得多。”孟村高寨镇一位养牛户告诉记者,近几年饲养一头母牛年均获利仅700元左右,育肥4至5个月出栏的一头肉牛,获利仅1500元左右,效益低让一些养殖户放弃养牛。

  据记者了解,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很多年轻农民都选择进城谋生,从事养殖业的农民越来越少。同时,养牛风险与收益不成比例——死一头牛就要赔掉上万元,而养一头牛的收益却不足两千元。这些因素导致人们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养肉牛。散户养殖效益低,企业养牛困难也不小。近年来饲料、人工、地租等各项成本都在增加,让一些养牛企业发展堪忧。

  国家相关部门网站显示:全国牛存栏从1999年的1.27亿头降至2011年的1.03亿头,降幅近两成,能繁母牛存栏“十一五”比“十五”下降了10.2%。养牛户、养牛总量双双下降,这对肉牛产业的根基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而在孟村,牛源短缺还存在另一重要原因。“当地没有肉牛繁育基地,养殖户育肥用的架子牛主要来源于陕西和东北,路途遥远、价格偏高,无形中又增加了一部分成本,没有实力的育肥户收购一车架子牛是很难的。”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新县镇镇长郝枫林告诉记者。

  “短板”中寻求突破

  “牛魔王”看似“凶险”,但如果能够顺利“降服”,势必会为当地肉牛产业带来新的希望。

  如何筑牢产业根基,从根本上解决牛源威胁,让肉牛大县重现生机呢?孟村县决策者们紧抓市场,立足县情,集思广益,制定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拉长产业链,补齐“短板”。

  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孕育着希望的开端。记者来到位于新县镇小堤东村,一座现代化绿色环保养殖小区展现眼前,牛棚里肉牛膘肥体壮,刚刚出生的小牛健康活泼,养殖户笑脸中透出了生活的富足。

  “这些小牛可是俺们的希望,以后当地的养殖户再也不用去东北进架子牛了。”小堤东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刘文国满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着。

  在孟村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下,小堤东村整合土地资源,投资720余万元建成繁育、养殖基地———小堤东养殖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为龙头,为养殖散户提供架子牛进行育肥,育肥后的肉牛再经合作社把关后,送往县里的加工企业进行加工销售。这一模式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作为龙头的合作社还为养殖散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而小堤东村模式也是孟村县拉长肉牛产业链、补齐“短板”的一个缩影。

  肉牛产业链可分为三个阶段:产前准备阶段,如肉牛繁育;产中生产阶段,即肉牛育肥过程;产后销售加工阶段,即成品牛肉加工流通销售等。

  肉牛繁育是整条产业链的最前端,是以往整个产业的“短板”,也是解决牛源紧张的根源之一。

  在过去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中,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重点是在后端,“肉牛产业越往终端做越赚钱,养牛的不如宰牛的,宰牛的不如卖牛肉的”这一观点,主导着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的思想。正因“顾后不顾前”,造成产业链前端根基不牢,才会出现2007年的“多米诺效应”。

  “这两年,牛肉价格的飙升和市场需求的增大,对于养殖户同样是个机遇。”郝枫林告诉记者,今年很多养殖户“重操旧业”,为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创业环境,镇上正在进行老宣惠河河滩改造,建设一个千亩养殖基地。

  发展养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养牛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县里也正在安排资金,同时积极鼓励集体、企业和个体户投资养牛业,实行“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掀起了一个多方投资、工商加盟、企业领办、科技入股、广大农民积极投入的养牛热潮。

  合作社专业村带动产业回暖

  肉牛繁育不仅渐渐筑牢了产业根基,也成为全县肉牛产业中新的增长点,而在一个个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村的带动下,肉牛大县重现生机。

  原本在盐山县经营小吃部的小堤东村张伍松夫妇,从去年4月开始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回村搞起了肉牛养殖。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从最开始的10来头牛发展到现在的40多头。

  “回村搞养殖,又能照顾老人,还不用出远门挣钱,真是一举两得。这10多头小牛可都是俺去年挣回来的,看它们多能吃啊!家里8亩地的玉米秸都快让它们给吃净了。能吃才能长嘛……”正在为小牛添料的妻子王云霞,说话间难掩喜悦。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牛。头几年,就只剩下30来户。这两年,一下又多了起来。”一位村干部说,加上近两年新增加的养殖户,目前小堤东村130多户人家,有80余户搞起了肉牛养殖、屠宰,占到了总户数的57%,成为名副其实的肉牛专业村。

  从繁育到育肥,产业链中的产前、产中两个阶段数据实现了同步增长,全县肉牛存栏达到两万多头、年出栏1.5万头。那么位于产业链后端的加工销售业是否也能受到影响呢?

  “今年从开春到现在,牛源明显多了。”省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孟村汇红达肉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瑞普欣喜地告诉记者,2012年2月,公司没有开工,原因就是没有前来交牛的养殖户;而今年,截止到2月上旬就已经收了几十头了,到现在更是比前两年同比增加了几倍。

  他还告诉记者,公司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加工多少就能销售多少。牛源渐渐多了,公司的效益必然会提高。

  “相信按照这个思路发现下去,县里的肉食加工龙头企业一定能够‘起死回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还会申请“绿色牛羊认证”,挂上“绿色”品牌的牛羊肉又会升值不少。通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肉牛产业由一般转向特色,有低效转向高效,由粗放转向精细,切实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