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立峰
9月27至28日,第十一届(2016)中国牛业发展大会在宣汉县举行,两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位“牛人”齐聚宣汉,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碰撞,探讨我国现代化牛业发展,探索肉牛产业经济技术新思路。
举办行业盛会让蜀宣花牛走出去
“宣汉县是我省第一养牛大县。在我国南方地区,宣汉县养牛经验较为丰富。”达州市农业局一位叫温四海的科长告诉记者,2015年,宣汉县牛存栏达19.4万头 (其中能繁母牛存栏数达到12.4万头),占全省的3.3%。多年来,宣汉自己培育的蜀宣花牛,成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培育牛新品种。
“蜀宣花牛是以宣汉黄牛为母本,选用西门塔尔牛和荷斯坦奶牛为父本,杂交改良而成的乳肉兼用型牛新品种,能较好地适应南方高温、高湿自然气候和农区粗放饲养管理条件。”温四海说,蜀宣花牛外貌特征明显,生长发育快、乳肉性能佳。
近年来,宣汉坚持适度规模集中连片母牛养殖,在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向母牛养殖户倾斜,加快了蜀宣花牛新品种成果研究与推广。同时,宣汉县以南方山区饲草饲料综合利用为特色,始终坚持种草养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助推了农民增收和牛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宣汉县建立起 “育种—扩繁—产业化”的牛产业模式,对于引导全国牛业提升产品竞争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未来宣汉牛业发展,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执行会长许尚忠说:“宣汉作为一个县,有两个出名的品种(宣汉黄牛和蜀宣花牛)在这全国是不多见的,而且两种牛在全国牛种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蜀宣花牛对肉的开发很充分,对乳的开发还有待加强。”许尚忠表示,希望当地能够加大对蜀宣花牛奶制品的开发和利用,让当地农户获得更大利益。
目标重任务多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许尚忠告诉记者,我国肉牛产业素质稳步提升,全国散养户比重持续下降,适度规模化及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肉牛养殖更加注重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但我国肉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明显。”许尚忠说,相比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肉牛量屠宰胴体重低出近100千克,养殖成本却高出1倍以上,严重影响了我国牛肉产品的竞争力。此外,走私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与暴利诱惑是牛肉走私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玉满谈到,当前我国缺少专用肉牛品种,高档牛肉少;基础母牛存栏量低,牛源不足;产业链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仍然较弱。
中国畜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希荣认为当前我国牛品种和和国外牛品种仍存在较大差距,新品种培育速度过慢。“此外,和养牛相辅相成的饲草料也有较大发展空间;肉牛养殖场的排污需要解决;牛的产业化发展问题突出;进口牛对我国市场的冲击仍然较大。”
问题如何解决?许尚忠告诉记者,“健全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完善肉牛标准化饲养技术体系,建立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构筑和完善肉牛产业链体系是几个突破点。”
在 《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时期肉牛发展主要目标》上,记者看到,2020年中国肉牛产量要从2015年的70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肉牛的平均胴体重从140千克发展到145千克,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肉牛规模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
“目标完成,还要靠全国各地牛品种的持续发展。”许尚忠告诉记者,这届大会选在宣汉举办,就是看重了蜀宣花牛品种的发展。“通过大会的举办,把全国牛领域从业者的目光聚焦到目前牛业发展的‘标杆’上,和牛领域的佼佼者进行交流学习,弥补各自的不足,是我们举办会议的最大心愿。”在许尚忠看来,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牛产业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